形藝奪真

嘉義市東區

木雕-李宗霖

木雕-李宗霖

嘉義市東區

形藝奪真

木雕-李宗霖

2023-11-10

李宗霖木雕技藝不僅具有蔡春流派特色,亦融入自己的思考與體驗,同時見證嘉義市木雕發展與變遷,也反映地方對神像雕刻之期待。其擅長大型木雕造型及粧佛的完整技藝,包括彩繪、牽粉線、做漆線、安金,尤其錦雕優雅,具有藝術價值。.李宗霖熟悉並能體現木雕之知識、技術、所需工具或材料及相關實踐,106年創立嘉義市木雕協會,擔任首屆理事長,持續推廣工藝,創作經驗隨著嘉義市木業及神像雕刻業環境而發展,且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持續傳承及實踐。


木雕工藝狹義是指「建築木雕」、「神像木雕」、「器物木雕」。 臺灣木雕傳承了閩、粵的木雕工藝,可分為泉州、漳洲、福州三大派。尤其是閩粵先民來臺灣拓墾後,隨著閩南傳統建築的傳承發展,培養出臺灣本地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和神像木雕匠師。木雕的題材較不受限制,例如雀替可雕成鰲魚、鳳、花草等。 嘉義市木雕以泉州和福州派為大宗。其中泉州派是由蔡春所發展的,而其傳承脈絡也較清楚。由蔡春傳承給收養的兒子蔡順和,蔡順和再將技藝傳承給姪子蔡有土,從蔡有土開始便打破只傳家族內部成員的傳統,將其所學傳承給張賢亮,再由張賢亮傳承給李宗霖。 「木雕」技藝保存者李宗霖1959年出生於雲林縣水林鄉,小學畢業14歲左右前往嘉義市學習一技之長,正好遇上神像雕刻與欄間雕刻的興盛期,於是便跟隨張賢亮師傅學習雕刻神像。其師傅為蔡春系統派下,屬泉州派,後被視為「蔡春派」。學習三年四個月後出師,進入嘉義市欄間雕刻產業,再跟隨一位鹿港施姓師傅學習 。

相關文章

2023-11-09

吳彩卿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吳彩卿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彩卿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2023-11-10

師承關係:徐析森─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徐世昌、徐世河。木偶雕刻在徐家已傳承數代,徐柄垣的父親徐析森是彰化頗負盛名的神像雕刻師。日治末期受戰事影響,臺灣掌中戲團木偶來源無法再從大陸取得,劇團乃前來彰化向徐柄垣之父徐析森訂製戲偶,「阿森仔頭」偶頭雕刻在工藝精巧,在布袋劇團備受肯定。徐柄垣在出生於木雕工藝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十六歲開始正式學藝,木偶之外,也雕刻佛像與人頭像。.從第一代徐析森創發,到第二代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三兄弟傳承,如今來到第三代,由徐世昌和徐世河承襲技藝,其中徐世河畢業於臺中明道中學美工科雕塑組,接受專業美術訓練,加上從小就在父母身邊幫忙,一點一滴學習著戲偶雕刻的技藝,雖然曾經想出外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在民國82年(西元1993年)以後,父親為霹靂布袋戲刻偶的工作量相當大,他便偶爾返家幫忙佛像生意,也逐漸體會家族技藝薪傳的重要性。如今已得父親幾分真傳,延續「巧成真」戲偶雕刻事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