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黑才開始雲嘉沿海最大規模普度

嘉義縣東石鄉

港口宮十一角頭中元祭

港口宮十一角頭中元祭

嘉義縣東石鄉

天黑黑才開始雲嘉沿海最大規模普度

港口宮十一角頭中元祭

2023-11-14

溯自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水難及移民遷移北港溪南岸後,為感念水災罹難的民眾及祈求往後生活能夠安穩,持續每年農曆7月持續由六庄十一角頭輪流主辦,以港口宮為中心,舉辦露天夜普、搭建孤棚方式與頭城及安平孤棚不同,為表恭敬不能直接擺放地面,但須傾聽民眾心聲,故高度架設約為半人高,為雲嘉南一帶少見,具地方文化與生活特色,民眾高度認同、熱心參與。

道光25年(1845)的水災及移民遷移至笨港溪南後,六庄十一角頭持續自發性輪值舉辦普渡,成為東石鄉港口村每年中元普渡特色。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 2.露天夜普及孤棚架設型式特殊,以及孤棚於平時亦為無形祭祀空間等,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自道光25年(1845)水難後,六庄十一角頭承襲舊時傳統,定期於每年農曆7月笨港口媽祖廟舉行普渡,以感念水災難的民眾及祈求往後生活能夠安穩。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13

民雄原名打貓街,據傳乾隆年間,7月1日起,每日下午陰風慘淡,嘗聞鬼聲啼哭,人人畏懼,時有觀音大士,屢次顯身,俾街中人共見之,向一丈餘,頭生雙角,身穿紅甲,青面獠牙,若見大士陰風輒止鬼聲皆息,人知大士足以鎮壓孤魂。於是每年普渡期間用紅緞塗大士爺神像奉祀壇中,並進行普渡儀式,並於結束後火化大士爺升天。本普渡活動為本縣民雄地區重要的民俗活動,具有傳統性、地方性及文化性,爰予以登錄為民俗。

2023-11-13

阿美族裡的祭師(sikawasay)指的是擁有神靈的人、祭師有男有女,不分年齡,是一種為私人與部落執行祭祀的「祭祀團體」。里漏部落祭祀團體目前僅存九名祭師,全為女性。祭師均並非自願團體,而是必須精神靈所挑選經生病或作夢後,由媽媽級祭師鑑定認可後才有資格參加,平時亦須遵守禁忌,如終生不吃蔥、蒜、羊、雞、兔等;儀式當日禁吃蔬菜類及魚類;儀式期間不得與伴侶行房事,不碰生水,不遠遊等,一切的禁忌是為了與世俗的世界劃清界線。

2023-11-14

直加弄香,又稱「安定香」,推測最早可能源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頂下各庄出力重建保安宮完工後,便開始有了香科雛形,但至今並無相關清代文物、文獻出土,難以考查當時活動樣貌。而至少最晚於日治時期便是每三年乙科舉行刈香遶境。 安定保安宮直加弄香是從各庄齊建保生大廟延伸而來,是地方人文歷史的濃縮。香科活動最為每三年乙科,稱為「小科」,採「年底建醮、隔年三月刈香」之型態,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改成「香醮合一」,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再改以「城隍夜巡」取代香科、以「三朝祈安禮斗法會」取代醮科,並每12年(未年)再擴大為全交陪境會香及作醮,稱之為「大科」形成今日所見的「直加弄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