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失而復得的工藝文化

花蓮縣豐濱鄉

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

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

花蓮縣豐濱鄉

傳承失而復得的工藝文化

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

2023-11-09

新社的香蕉絲編織是噶瑪蘭族特殊的工藝,同時也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這種編織工藝從砍割香蕉樹到最終完成,每一個步驟都體現了噶瑪蘭族人民的堅持和深厚技藝。現今,這種工藝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服飾和揹帶,還延伸到了窗簾、門帘、筆記本書套等更多的藝術品上,展現出其具有創新特質的藝術性。新社是噶瑪蘭族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擁有最多具有香蕉絲編織技藝的老藝師。這種傳統的編織技藝不僅是對文化的承先啟後,也是智慧的累積。這些老藝師的存在具有極高的重要性,他們將這門技藝傳承給後代,同時也在傳統技法中尋求創新的表現方式。

噶瑪蘭族的香蕉絲編織在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藝術中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這種獨特的工藝不僅體現了傳統的傳承,還展現了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和豐富性,為臺灣的文化遺產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利友妹女士是臺灣東部排灣族太麻里區域的刺繡與衣飾製作文化傳承者。她自幼跟隨母親學習刺繡和服飾製作,以精湛的手藝和細緻的工藝受到族人的喜愛。她將傳統的十字繡技法運用於現代布料,並加入顏色鮮豔的對比色彩,呈現出多樣化且具有當代風格的作品。她的作品集合了各種刺繡技法和圖紋,展現了排灣族傳統的生活記憶和神話傳說。

2023-11-08

朱周貴春是大甲區的藺草編技藝保存者,他擅長立體化編法和揀花法,並且具有數十年的草編經驗。在藺草編這個傳統技藝中,以「龍鳳蓆」最具代表性,它採用鏤空方式構成龍和鳳的紋飾,編織時需要非常細心且巧妙地計算位置,難度極高,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2023-11-10

林烈旗具長年製鑼的經驗,從材料選定、材質了解、造型處理、製造過程、音色定位等各方面,展現科學理性與知識技藝,對所需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能完全掌握。瞭解保存者傳習的責任與義務,經常參與社區、學校、文化場域示範製鑼工藝推廣教育及文創活動,並已傳承技藝予第3代。傳承製鑼相關知識與工藝技術,對於鑼之音色、表現以及與排場、陣頭演出,民俗節慶之關係均能有所掌握,為文化脈絡下適當的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