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創立於1920年,係承中國泉州傀儡系統,戲偶造型較為渾圓,偶頭雕工精細,角色名稱分生、旦、北、丑(雜)四大行當,基本操作線有十四條(視戲偶動作略有增減),戲曲音樂是南管系統的泉州脖、傀儡調。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在四代相繼傳承已有百年的歷史,在繼承的基礎上各自有所發展與創新,擁有傳統及創新的演出型態,如儀式劇的演出場域以大高雄及大台南地區之廟口、私人壇為主;表演劇演出場域以大高雄及大台北地區劇場演藝廳為主,並擴及全台灣各地及受邀至國外藝術節演出。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除保留傳統戲曲思維,更以現代劇場理念,將台灣傀儡戲從宗教儀式演出開拓至表演藝術的層面,不僅使臺灣傀儡戲有不同的展樣貌,也將傳統傀儡戲帶進藝術劇院的表演場域。

右昌光安南樂社

右昌光安南樂社成立於昭和3年(1928年)該社附屬於右昌元帥府,該廟為右昌地區的信仰中心,社員皆為右昌子弟,本著對神明的崇敬,藉由南管演出來榮耀寺廟與神明,尤其祀君」演出更表現出地方特有審美觀。右昌光安南樂所累積之曲目與類型完整、齊全;樂社營運長久穩定,與宫廟間關係緊密,且在社區祭儀及社交生活上保持活躍,為台灣現存館閣之鮮明代表。

布袋戲後場音樂-朱南星

 朱南星,布袋戲資深後場藝師,民國二十三年生於南投。朱南星自十二歲起開始接觸學習北管子弟曲,師事徐火爐,自此之後,一路擔任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劇後場鼓佬超過七十年。近年多以傳習工作為主,雖年事已高仍積極指導藝生,傳授後場技藝。

歌仔戲-廖瓊枝

廖瓊枝二十一歲時轉入「龍霄鳳劇團」向陳秀鳳老師學習苦旦。二十四歲時,加入「汪思明廣播劇團」後,唱腔大為精進,並逐漸開始以出演苦旦的角色聞名。廖瓊枝女士是一位具有傳統藝術價值的歌仔戲表演藝術家。她的演出不僅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還具有教育性和娛樂性。廖女士一生致力於歌仔戲的表演,並且不斷研究,使得她的身段和唱腔方面都不斷精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台灣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代表者。她的唱腔和身段皆具有名家風範,曾被教育部選為民族藝師,為歌仔戲藝術的代表性保存者。廖女士一生致力於歌仔戲的教學和傳承,並且成立基金會推動歌仔戲藝術,貢獻良多。她的身段和唱腔融合了各種劇種,展現出深厚的傳統藝術素養,被譽為當今台灣的第一苦旦。除了在藝術方面的成就外,廖女士還深具傳統理念,著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具有傳統藝術保存的理念和實踐。因此,她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登錄標準,是具有高度價值的保存者。

歌仔戲-王束花

昭和十年(1935年)出生於臺南歌仔戲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王束花十二歲至內臺劇團「明春園」學戲。 在父親有意栽培之下,除歌仔戲曲調外,除歌仔戲曲調外,王束花還學習南管(高甲)、北管曲調並使用到演出上。十六歲至「新賽樂劇團」學習花旦,並拜當時名京劇演員李永雄為師,由京劇基本功學起,奠定扎實身段基礎,也習得不少京劇劇目。 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與丈夫-林竹岸先生創立「民權歌劇團」,創辦至今已逾五十年,致力傳唱歌仔戲。

歌仔戲-周洪明雪

周洪明雪受有嚴謹的歌仔戲訓練,師承蔣武童、官漢樓、潘文煥、王泗海等海派京劇名伶,又受金枝、洪月燕、林天成等戲曲藝人調教,奠定文武全才的工底與唱腔,為1960年代知名小生。唱起乞丐調、江湖調、南音、四空仔等聲音飽滿,對戲能說、能唱、能演、能導,身段優美,唱曲動聽。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Payas•Temu楊德福先生是口簧琴演奏家,擅長泰雅族傳統口簧琴演奏。他不僅精湛獨特的吹奏技法,還能完整體現口簧琴這項藝能,並與口唱和舞蹈結合,形成獨特的音樂與視覺饗宴。他從單簧到四簧口簧琴,皆展現出優秀的吹奏技巧,尤其在四簧琴中能演奏出多達10種曲調,充分展現了在地族群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的演奏不僅具有特殊性,還展現了泰雅族傳統文化的美感,使得這項傳統藝術更加璀璨夺目。

踏涼傘-陳天榮

陳天榮先生和呂博達先生的創新將來自澎湖的藝陣踏涼傘融合了武術動作,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高雄地區踏涼傘表演藝術。他們將廣東武術與傳統踏涼傘結合,不僅為這項傳統技藝帶來新的發展,還使其具有了獨特的在地特色。這種創新和融合將踏涼傘從民俗領域推向表演藝術,展現了高雄地區踏涼傘的獨特魅力。在民國107年,這一獨特的踏涼傘表演藝術被正式登錄為高雄市定傳統表演藝術,彰顯了其在地文化價值。

踏涼傘-呂柏達

踏涼傘技藝原為廟會迎神儀式中,主客迎答互會或入宮安座前之表演,高雄地區涼傘逐漸於民俗脫出,具獨立表演形式及特殊藝術。呂柏達先生受澎湖縣踏涼傘保存者莊萬枝啟蒙及呂隱臥老師傳授武術及涼傘技巧,結合傳統禮節精神,發展個人及高雄在地特色,具時代及流派特色。

下茄萣金鑾宮太平歌樂社

下茄萣金鑾宮太平歌樂社為本市民俗金鑾宮王醮之藝陣,屬金鑾宮四館之一。目前最早之演出紀錄為1948年。早期是媽祖要啟建王醮時的臨時性團練組織,王醮結束後謝館解散,沒有固定聚會,也沒常態性傳承,2011年起金鑾宮王醮後並無謝館,由廟方無償提供團練空間至今。館東郭江清先生師承林老仲與薛善,演出與傳承近六十年,曲風古樸純正,保有太平歌樂之時代及流派特色。且成員多為茄萣在地人,向心力佳,具強烈保存意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