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蚋埔平埔夜祭

據長老口述,加蚋埔夜祭自古從無間斷惟於日治時期因日人干涉而有短暫停頓,但在族人的堅持下很快即又回復舉行。加蚋埔馬卡道族人除了固定的年度夜祭之外,尚有祈雨祭、作向、走鏢及走孝等不定期舉行的各種民俗活動。
早期加蚋埔族人每遇乾旱時,即由部落頭人召集長老和尪姨會商準備前往水源頭祈雨。祈雨時所有參與的族人都必須唱祈雨歌,因此須於一個月前開始練唱。祈雨地點大都在口社溪上游舉行,其中曾有一次移往沙漠村的”海神宮”舉行,甚至也有遠走旗山地區的”姜仔寮”祈雨的傳說。

下茄萣金鑾宮王醮大典

金鑾宮主祀媽祖,最初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設壇於境內社尾處,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時遷建現址,後經道光六年(1826年)、1928年、1957年、1978年、1981年的幾次重新修建及增建,成為今日所見堂皇廟宇,祭祀範圍為舊下茄萣庄,即今茄萣區嘉定、保定、大定、光定、吉定五村。

大武壠小林平埔夜祭

目前小林的平埔祭典,主要以農曆九月十五日太祖夜祭為主,農曆三月十五日的禁向,已停止舉辦。小林夜祭,為大武壠社歲時最重要的信仰儀式,立向竹、獻祭及牽戲為其祭典核心,具有傳統性與獨特性,顯映大武壠社的風俗習性。每逢農曆九月十五日清晨族人即上山砍向竹,並合力製作公廨中的各項器物,如向竹、向笴、三色布、頭圈、竹刀等「換新」並祭拜。下午,族人攜帶肉、酒、米買(糯米作成)、檳榔、香煙等祭品至公廨祭祀太祖,祭祀完後將祭品擺放在另一廣場,讓參與族人一起分享共食,夜間則進行公祭與牽戲(曲)。

大武壠阿里關太祖祭典

早期大武壠社群的生活準則是在雨期耕作,在旱季射獵,具有明確的作息規範,其規範的推動乃是透過祭祀儀式來強化,透過儀式以禁止不可從事的行為,稱之為「禁向」,每年一進入禁向期間,族人就必須遵守許多禁忌;而透過祭祀儀式來解除禁忌,則稱為「開向」。開向後任從射獵、歌舞、婚嫁不妨。足見信仰與其生活之密切關係。

羅漢門迎佛祖

「羅漢門迎佛祖」,此項民俗活動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每年均擇期於觀音佛祖聖誕前幾日舉行,目前由內門紫竹寺(101-103年)及南海紫竹寺(104-106年)輪流辦理(連續各辦三年)。百年來觀音佛祖遶境路線遍及內門各庄頭,且信徒皆以徒步遶境及全程扛轎走山路,來表達對於觀音佛祖信仰的誠意,而自民國100年開始,遶境路線更擴及至旗山天后宮。

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

林園鳳芸宮主祀天上聖母,長期以來與臺南安平地區的廟宇之間有所往來,並以海上巡香遶境方式(以漁船搭載神轎,組成龐大船隊)至臺南安平地區(靈濟殿及開臺天后宮)會香。海上巡香以四年一科方式舉辦,為林園地區與臺南安平地區,農曆三月重要的宗教民俗活動之一,形成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海巡路線繞行西南沿海,途經林園、中芸、紅毛港、旗津、左營、蚵仔寮、彌陀、永安、茄萣、臺南安平等地,沿岸友好宮廟皆燃放煙火迎接,具有跨地域特色,彰顯在地活力與向心力,為國內目前最大之海上巡香民俗活動。

安定長興宮瘟王祭

蘇厝長興宮主祀十二瘟王(張、余、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自古便為蘇林二庄的信仰中心。千歲爺信仰的形成由來是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蘇厝人於曾文溪畔拾得十二瘟王之王船,亦有另一說則為蘇姓祖先從原鄉攜帶而來;不管那一說法正確,瘟王信仰的落腳,刺激了之後瘟王祭的形成。長興宮的正式建廟則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特別的是雖主祀十二瘟王,卻沒有雕塑神像,只供奉象徵瘟王的王令,另外則陪祀開漳聖王、總趕公、田都元帥、田府元帥、雷府大將軍、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及虎爺。

安定真護宮王船祭

蘇厝地區原本以長興宮為庄廟,時有庄南「社尾角」郭姓庄人私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為求千秋香火,乃獻給長興宮合祀,當初約定「12行瘟王」是「天王」,應鎮守在內殿,五府千歲因屬「地王」,得在殿外,1965年前後有人暗將五府千歲請入內殿,後為長興宮蘇、王兩姓發現,大為不悅,乃將五府千歲「搬」到廚房,「社尾角」信眾大怒,遂請至廟南「王爺地」,向地主張富借用6坪農地另築「竹籠仔廟」奉祀,並依神示「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之預言,開始積極籌建神廟,但直至1993年始建造完成。

大內區頭社太祖夜祭

在儀式正典當日,約在下午6時乩童便會帶領著爐主與頭人(地方的意見領袖)祭祀太祖,恭請老祖降臨公廨接受族人的祝壽,接著開始進行點豬儀式,請求太祖點收各項祭品。接著便會稍作休息,直到晚間11時才會再次開始儀式,而這之間則是安插許多表演活動。到了11時,乩童便會開始拜天公、牽曲、翻豬、再牽曲(「牽曲」是一種由婦女擔任,雙手交叉牽圍成圈,配合簡單的二進一退舞步,邊唱邊跳的儀式歌謠,主要在於感念太祖的庇護),至此頭一日的夜祭算是告一段落。隔天15日上午約8時,便會到村內各家進行牽曲祝賀,牽曲結束後便進行禁向與收向儀式(將神靈引回祭祀用的瓶體之中),等到中午時分,村內族人與來賓一起享用午餐後,約下午2時左右擲杯選出下屆爐主及頭家,至此整個太祖夜祭儀式便算是完成。

鹽水蜂炮

「蜂炮」也叫「烽炮」,鹽水人呼作「放蜂仔炮」或簡稱為「放蜂仔」,較正式的稱呼是「蹌蜂炮」(cong5 phang1 phau3),意指蜂炮射出如同群蜂出巢一樣。其由來傳說頗多,大致有「反清復明」、「戲鬥煙火」、「歡迎嘉慶」和「驅除瘟疫」等4種說法,除了「歡迎嘉慶說」是純屬趣味之外,其餘3說皆頗有參考意義,其中「驅除瘟疫說」,應是蜂炮起源之說的骨架,如果放至同治光緒年間長達25年的霍亂史實來看,這個由來之說,這樣敘述似較合理:光緒11年(1885),流行25年的霍亂瘟疫,已至人消戶遷、市景蕭條的地步,鹽水商紳善信乃決議迎請關聖帝君神轎出巡遶境祈安保境,由關聖帝君飛昇日的元月13至15日,一連3天,所到之處煙火鞭炮齊放,經硫磺硝煙如此的全城「洗禮」之後,瘟苗疫毐乃被驅除,鹽水得以安寧,而鹽水人則歸功於關帝爺的大顯神威;嗣後,為感念神恩,遂在每年元宵節舉行關帝爺遶境,沿例燃放煙火鞭炮迎駕助興,一直流傳至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