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

嘉義市西區

毫芒雕刻

毫芒雕刻

嘉義市西區

傳統工藝

毫芒雕刻

2023-09-18


「毫芒雕刻」又稱「微雕」,是在細小的材質上,如米粒、貝殼、象牙、龜殼、珊瑚、鱗片等材質上,雕刻出微細肉眼難以辨識的文字或圖案,故有:「芥子中藏大千世界,芒雕中見千古絕技」的說法。


中國發現最早的毫芒雕刻,見於殷墟中刻於龜殼的甲骨文。當時龜殼上以極小字體記載藥方、占卜和帳目等資料;戰國時代則發現在寬僅0.9cm、長15cm的竹簡上寫了20多個字,可說是東方微書文化的先驅。到了宋朝,毫芒雕刻才開始走向藝術創作,工匠以玉石、果殼、牛骨、象牙為材質,雕刻人物、動物、山水景物等,成為文人雅士收藏把玩的藝術品。明清時期,毫芒工藝臻至顛峰。





根據記載,明人王叔遠的「核舟記」,在4cm長、2cm多高的核桃上雕作一艘船,船上乘客神態生動、衣著細緻,船體架構巨細靡遺,船底還刻有蘇軾的《赤壁賦》,製作之精巧可見一斑。


之後清乾隆皇帝的工匠陳祖章也仿作一枚《橄欖核舟》,現收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毫芒雕刻」技藝保存者蕭武龍1948年出生於嘉義市。1980年受臺灣毫芒雕刻名家樓永譽老師啟蒙,1989年師事李奇茂、歐豪年教授習畫,1993年受蘇俊夫老師親授交趾陶釉藥。同年成立蕭武龍交趾陶工作室,蕭武龍為國內少數的芒雕專家,投入毫芒雕刻數十年,作品曾榮獲全省美展工藝部優選、民族工藝雕刻類三等獎及傳統工藝獎等 。

相關文章

2023-11-08

林朝金先生對於打粗胚、細胚、開臉、底漆、粉漆、安金箔,及入神儀式等,均十分精通。林朝金先生將技術傳承予下一代,有進一步傳習他人的力與意願。林朝金先生於民國64年向麥寮丁朝山先生拜師學藝,當時盛行大家樂、六合彩,也是台灣粧佛師傅最為忙碌的時期。丁朝山本店聘請多位來自於外地的師傅,包括江文賀以及丁金皮一起共事,另外也另聘一位專門做粗胚的師傅。林朝金因為在當時資歷比較久,且曾在新竹學習窗花雕刻,因此丁朝山即讓林朝金跟著師傅們一起做,並將技術傳承下來。當時林朝金專做粗胚,也是當時唯一的一位,因此在民國60幾年至70年期間,只要從丁朝山本店出去的每一尊神像,都經過林朝金之手。民國79年林朝金離開丁朝山本店,另外成立「信興神佛雕刻」,而此時亦是大家樂、愛國獎券結束,並開放大陸探親之際。對於台灣神像雕刻業來說,亦是重要的轉捩點。

2023-11-10

李清榮匠師習藝融合了金門、臺南、臺北等地糊紙傳統技術,優良技藝成為匠師仿效風格特色。李清榮匠師因應民間社會就建醮、法事、喪葬、歲時等需求進行糊紙製作,其中特別是大士爺等神像人物像的風格及技法最具特色。李清榮匠師的糊紙製作,不僅作工精細同時講求立體感,透過豐富的紙材運用及人物肢體角度的裝置,發展成為具備獨特個人特徵的糊紙風格。

2023-11-09

新社的香蕉絲編織是噶瑪蘭族特殊的工藝,同時也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這種編織工藝從砍割香蕉樹到最終完成,每一個步驟都體現了噶瑪蘭族人民的堅持和深厚技藝。現今,這種工藝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服飾和揹帶,還延伸到了窗簾、門帘、筆記本書套等更多的藝術品上,展現出其具有創新特質的藝術性。新社是噶瑪蘭族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擁有最多具有香蕉絲編織技藝的老藝師。這種傳統的編織技藝不僅是對文化的承先啟後,也是智慧的累積。這些老藝師的存在具有極高的重要性,他們將這門技藝傳承給後代,同時也在傳統技法中尋求創新的表現方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