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芒雕刻」又稱「微雕」,是在細小的材質上,如米粒、貝殼、象牙、龜殼、珊瑚、鱗片等材質上,雕刻出微細肉眼難以辨識的文字或圖案,故有:「芥子中藏大千世界,芒雕中見千古絕技」的說法。
中國發現最早的毫芒雕刻,見於殷墟中刻於龜殼的甲骨文。當時龜殼上以極小字體記載藥方、占卜和帳目等資料;戰國時代則發現在寬僅0.9cm、長15cm的竹簡上寫了20多個字,可說是東方微書文化的先驅。到了宋朝,毫芒雕刻才開始走向藝術創作,工匠以玉石、果殼、牛骨、象牙為材質,雕刻人物、動物、山水景物等,成為文人雅士收藏把玩的藝術品。明清時期,毫芒工藝臻至顛峰。
根據記載,明人王叔遠的「核舟記」,在4cm長、2cm多高的核桃上雕作一艘船,船上乘客神態生動、衣著細緻,船體架構巨細靡遺,船底還刻有蘇軾的《赤壁賦》,製作之精巧可見一斑。
之後清乾隆皇帝的工匠陳祖章也仿作一枚《橄欖核舟》,現收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毫芒雕刻」技藝保存者蕭武龍1948年出生於嘉義市。1980年受臺灣毫芒雕刻名家樓永譽老師啟蒙,1989年師事李奇茂、歐豪年教授習畫,1993年受蘇俊夫老師親授交趾陶釉藥。同年成立蕭武龍交趾陶工作室,蕭武龍為國內少數的芒雕專家,投入毫芒雕刻數十年,作品曾榮獲全省美展工藝部優選、民族工藝雕刻類三等獎及傳統工藝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