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祖靈的儀式

南投縣魚池鄉

邵族年祭

邵族年祭

南投縣魚池鄉

祭祀祖靈的儀式

邵族年祭

2023-11-14

邵族的行政地位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有時為「生蕃」,有時為「熟蕃」,有時卻又被稱「化蕃」。學術上,早期的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1930)小川尚義(1944)都還把邵族歸在平埔族中。到了民國時期,官方將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賽夏族等九族,邵族人雖具有平地原住民身分,卻不被規劃為一族。民國六十一年出版的《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邵族篇中說:「邵族在民族學上之所屬……以往數十年間,或被認為阿里山曹族之一支,或與布農族較密切,並無定論。」邵族歸屬的爭議,一直到民國九十年有了明確的界定,成為原住民第十族。 清代水沙連六社之中,田頭(tafwale)、水裡(kankwan)、貓蘭(katafatu)、沈鹿(pawan)四社皆屬於邵族,分別居住在今南投縣魚池鄉境內 。日人在1919 年(大正八年)八月,開始興建日月潭發電廠,並因而淹沒了邵族人居住的村社。為了安頓邵族人,於1934年(昭和九年)將他們移居到卜吉社(今日月村),每祭只剩日月村一丁口分配兩分地以維持生計。現今邵族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與水里鄉頂崁村為主,目前居民以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較多數,祖靈有定期舉行。

祭拜公媽籃仔的傳統是邵族獨有,邵族的傳統宗教信仰圍繞著公媽籃仔運行。傳統上,以戶為單位的邵族人祭拜公媽籃仔,以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追思。民族學上,以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作為區分家庭的認定標準。民族學上的「戶」是「社會戶」,邵族以拜同一個公媽籃仔或公媽牌作為區分的標準。公媽籃仔是邵族傳統拜公媽的形式,然而在通婚、與Ho-lok人混居、民間信仰、基督教的多重影響之下,邵戶拜公媽的祭儀形式已經產生變異。 在水里鄉頂崁村(大平林)的邵族人,已沒有拜公媽籃仔的習俗,也不再從事傳統祭儀;居住在魚池鄉日月村,約四十幾 戶的邵族人,仍傳承祭拜公媽籃仔的傳統,自成別於他族、獨樹一格的文化祭儀。

相關文章

2023-11-06

謝水能是排灣族音樂傳統中口笛和鼻笛吹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這項文化反映了排灣族的階級制度、生活形態、音樂特色和工藝美學,具有重要的保存價值。他擅長演奏雙管鼻笛和口笛,所呈現的音樂內涵包含了族群的古調歌謠文化資產,這在藝術和藝術史上具有價值,並且這些傳統音樂形式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另外,許坤仲先生在雙管縱笛吹奏技巧和製笛工藝方面也有優異的表現。

2023-11-07

吳明生是一位習京劇藝術的老師,後來轉行習京胡,並拜梅派京胡大師學藝,展現出優秀的京胡演奏技藝,保留了少數堅持使用絲弦的拉胡琴琴師之一,呈現了梅派京胡的古風音色和唱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藝術價值。他的傳統表演藝術知識和技藝得到充分體現,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的要求。

2023-10-12

五年千歲遶境吃飯擔的悠久文化-是春祭儀式的主要活動,其內容為平安繞境和「吃飯擔」的午餐會。即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舉行,恭請五年千歲到五股十四庄境內遶境祈安,股內信眾組藝閣、陣頭等隨香遊行,並由五股十四庄各股村民輪流提供飯擔給遶境人員食用。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