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自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水難及移民遷移北港溪南岸後,為感念水災罹難的民眾及祈求往後生活能夠安穩,持續每年農曆7月持續由六庄十一角頭輪流主辦,以港口宮為中心,舉辦露天夜普、搭建孤棚方式與頭城及安平孤棚不同,為表恭敬不能直接擺放地面,但須傾聽民眾心聲,故高度架設約為半人高,為雲嘉南一帶少見,具地方文化與生活特色,民眾高度認同、熱心參與。
道光25年(1845)的水災及移民遷移至笨港溪南後,六庄十一角頭持續自發性輪值舉辦普渡,成為東石鄉港口村每年中元普渡特色。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 2.露天夜普及孤棚架設型式特殊,以及孤棚於平時亦為無形祭祀空間等,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自道光25年(1845)水難後,六庄十一角頭承襲舊時傳統,定期於每年農曆7月笨港口媽祖廟舉行普渡,以感念水災難的民眾及祈求往後生活能夠安穩。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