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駕徒步北港朝天宮進香

臺中市梧棲區

大庄媽北港進香回鑾遶境

大庄媽北港進香回鑾遶境

臺中市梧棲區

起駕徒步北港朝天宮進香

大庄媽北港進香回鑾遶境

2023-11-13

梧棲浩天宮原為廣東人於清雍正元(1723)年創立之「媽祖會」,乾隆三(1738)年地方人士發起籌建,為大肚中堡居民五十三庄的信仰中心。聖母駕前進香團體尤受矚目,動員彰化大村及大肚中堡53庄居民,宮廟自發性出動陣頭,恭迎聖駕進香回鑾接香。 進香最初為全程徒步,日治時期曾改採徒步至沙鹿鎮,搭乘火車至嘉義後,再坐五分車抵達北港朝天宮。近年來因交通發達,加以為節省信眾時間,改以坐遊覽車或自行驅車前往。

民俗發展具地方特色,儀式的社會實踐及地域組織上,動員彰化大村及其附近53庄居民,深具在地影響力。大庄浩天宮歷史悠久,是過去大肚中堡居民的信仰中心,其信仰活動更凝聚了傳統53庄自然聚落的信徒。民俗活動維持以媽祖信仰為核心,其歷史悠久,保存傳統祭儀與陣頭;而其「進香」、「遶境」形式為此信仰之象徵,深具文化價值。「大庄媽北港進香回鑾遶境」與時俱進,定期驅動人群互動,見證臺灣地方社會的形成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10

臺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於清朝乾隆初年,墾民為求渡臺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隨行,行經樂成宮現址時因神靈顯異,於是將神祇暫奉於此,直到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廟。後歷經多次改建,日治時期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正殿完成後,信眾曾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臺中市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擴建後殿,始成今日規模。著名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相傳為清道光初年間,當地稻作病蟲害嚴重,今日臺中市大里、烏日、太平、霧峰等區十八庄農民,恭迎「旱溪媽」前往遶境賜福,遶境活動流傳至今,成為全臺遶境時間最久宗教活動。每年遶境固定於農曆3月1日起駕出發,22日返回樂成宮,遶境路程固定,23日媽祖聖誕當天信眾齊為神明祝壽,民國97年(公元2008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登錄為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2023-11-13

「蜂炮」也叫「烽炮」,鹽水人呼作「放蜂仔炮」或簡稱為「放蜂仔」,較正式的稱呼是「蹌蜂炮」(cong5 phang1 phau3),意指蜂炮射出如同群蜂出巢一樣。其由來傳說頗多,大致有「反清復明」、「戲鬥煙火」、「歡迎嘉慶」和「驅除瘟疫」等4種說法,除了「歡迎嘉慶說」是純屬趣味之外,其餘3說皆頗有參考意義,其中「驅除瘟疫說」,應是蜂炮起源之說的骨架,如果放至同治光緒年間長達25年的霍亂史實來看,這個由來之說,這樣敘述似較合理:光緒11年(1885),流行25年的霍亂瘟疫,已至人消戶遷、市景蕭條的地步,鹽水商紳善信乃決議迎請關聖帝君神轎出巡遶境祈安保境,由關聖帝君飛昇日的元月13至15日,一連3天,所到之處煙火鞭炮齊放,經硫磺硝煙如此的全城「洗禮」之後,瘟苗疫毐乃被驅除,鹽水得以安寧,而鹽水人則歸功於關帝爺的大顯神威;嗣後,為感念神恩,遂在每年元宵節舉行關帝爺遶境,沿例燃放煙火鞭炮迎駕助興,一直流傳至今。

2023-11-03

王藝明布袋戲團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屬於南管派的其中一支戲團。在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中,不同地區形成了南管、北管和潮調三大派流,而王藝明布袋戲團則深耕於南管派的傳統,為台灣南部地區的布袋戲愛好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戲劇體驗。團長王藝明是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弟子,承襲了師傅的技藝與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該團的表演風格獨特,王藝明在演出中扮演所有角色的對白與念白,成為戲中的掛牌主演者,展現了他的演技和才華。不僅如此,王藝明布袋戲團的演出場地也別具特色,他們的戲棚在正面一側開有一個洞口,王藝明常常站在洞內進行口白演出,這種演出方式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