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的錫藝人生

彰化縣鹿港鎮

錫工藝-陳志揚

錫工藝-陳志揚

彰化縣鹿港鎮

人間國寶的錫藝人生

錫工藝-陳志揚

2023-11-10

陳志揚先生長期致力傳統錫藝製作與研發,除了改良錫器質軟、易於泛黑之缺點,並結合紅銅、青銅、黃金以及漆彩等不同材質進行設計,亦擅長茶葉錫罐、茶杯、花瓶等創新器型製作,並發揮巧思將山水嵌入錫作,作品造形典雅、做工細緻,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技藝源自家學,熟悉錫工藝技術及相關知識,具文資保存與傳習能力。自幼跟隨藝師陳萬能錫藝,具備習藝相關知識,對於錫器製作相關繁複工序均能掌握,其為家族傳承四代之技藝,傳承脈絡及在地文化脈絡皆為適當。


「錫工藝」是中國傳統古老技藝,遠在商周時期即邁進輝煌的青銅器時代,臺灣的錫藝則是源自中國唐山的東傳,於今已有百年以上歷史。鹿港錫藝在清嘉慶年間到臺灣戰後前發展蓬勃,盛極一時,錫舖一度多達六、七十家。在往昔農業社會士紳講求豪華氣派,廳堂擺設各式錫器,以顯示經濟財富及身分地位;有句臺語俗諺:「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意謂從大廳可看出該戶的經濟狀況。「花瓶五賽」是錫製品,即五供,分別為檀香爐一個,燭臺、花瓶各一對,由打錫師傅製作燭檯、柑子燈、花瓶等神佛禮具。因古書的「錫」字與「賜」字互相通用假借,故「錫」也做「賜與」之解,新娘娶進門要帶鉛粉〈緣份〉鉛錢〈緣錢〉,嫁妝裡有「錫」表示父母的賜與,嫁妝裡錫越多,表示嫁妝越豐富,錫器之用,先人有浪漫的聯想。但日治末期,日本人在臺推行「皇民化運動」毀廟造神社,嚴禁擺飾天公爐、柑燈等傳統祭祀用具,收藏於倉庫的錫器氧化變黑,遂被視如敝屣。戰後的臺灣,因居住環境的改變與社會變遷,錫器不再是富商巨賈的最愛,錫工藝正面臨式微沒落的窘境。

相關文章

2023-11-10

許金棒自13歲起跟隨父親許協榮先生學習木偶雕刻技術,能詳實介紹工序工法,並在各類型布袋戲發展下,開發新式大型偶頭,可見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偶頭製作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許金棒積極協助木偶雕刻製作之教育推廣工作,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在學校傳習,民國89至90年(西元2000-2001年)間亦有傳習紀錄,具偶頭製作之傳習能力與意願,其子亦承襲其技法。其家族素有「員林山頂尪仔頭」之美稱,且許金棒從事偶頭雕刻工作已逾50餘年,承襲父親木偶雕刻技術,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1

李煥章先生之剪紙,形象造型及文飾皆承續傳統農村的手藝,樸實簡練、玲瓏剔透,蘊涵豐富多樣的文化脈絡,作品兼具北方渾厚、南方秀逸之藝術風格,具藝術性。自幼熟讀詩書,對套色剪紙、點(染)色剪紙、襯色剪紙、填色剪紙、分色剪紙、折疊剪紙、創意剪紙無不精通,亦擅長於折疊團花、連續幾何形纏花,以及對稱的摺紙剪花,刀法俐落,具特殊性。

2023-11-01

游禮海先生為大溪區木雕工藝指標性人物,其作品具備極高層次的傳統藝術價值,造型優雅、比例完美、雕刻細緻,與大溪地區傳統家具密切連結,值得登錄為桃園縣大溪傳統木工藝之保存摺,鼓勵並輔導其致力於傳承及保存工作。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