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好歹,看榫頭著知

臺南市北區

細木作-王永源

細木作-王永源

臺南市北區

工夫好歹,看榫頭著知

細木作-王永源

2023-11-09


王永源出生於北勢街,父親王西海,18歲開始跟隨其兄王永川學習木工技藝,在永川大轎期間40年,於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6月開始創業,現為永圓傳藝負責人。


雕刻工藝可概分為金刻、木刻、石刻,大多和建築裝飾與日用器皿有密切關係。中國自商周起,各種石器、陶器、玉器上圖紋裝飾即頗為盛行,如雲雷紋、饕餮紋等,這時期的雕刻工藝與當時宗教體系、宇宙認知概念緊密結合。 臺灣雕刻及木工藝的發展,源自明末清初中國來臺的「唐山師」,其中有些應聘來臺工作,工作結束即返回,亦有些在臺灣定居開枝散葉,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塑師傅或追溯其祖師,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

相關文章

2023-09-26

明末清初時期的臺灣以務農為主,早期的金銀器並非在臺灣打造生產,而是承襲自大陸。臺灣金銀飾品的樣式圖案與技法,多源流自大陸,常見的技法如纍絲、鏨花、搵花等,亦有福州、泉州等派別。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廟宇香火鼎盛,自古以來因習俗與宗教所需,發展出規模龐大的金銀細工產業。

2023-11-10

林清河出生於做陶世家,從小就在泥土堆長大。從小就曾為家裡窯場放牧水牛(註:早期還沒有練土機時,大部分的窯廠都有飼養水牛來協助練土(踩土))。年紀漸長,除了上學外,都要在窯場幫忙,因而學習到許多做陶技術與經驗。 1977年,父親林双喜先生因為兄弟分產獨立經營添興窯。1979年,林清河返家接手協助父親管理添興窯,1980年起由於林清河已經熟稔相關營運,父親双喜先生集另外進入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經營壽險業務,走上人生的第二春。自此,林清河即獨立挑起添興窯的經營。

2023-11-01

1966年由專業佛像畫家姨丈曾竹根先生的啟蒙。1970年初中畢業後到台南繼續向姨丈習藝。姨丈為了擴展劉家正老師的繪畫領域,將之帶往雲鵬工藝社(專業寺廟彩繪)拜師丁網先生(師承潘春原)。在此期間,劉老師仍常趁工作閒暇之餘向姨丈學習佛像畫。後因雲鵬工藝社專注於寺廟彩繪,精細處皆需另聘當時著名畫師潘麗水與蔡草如二人作畫,因而有幸師事兩位老師。於台南習藝前後共約10年整。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