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逝的光陰、永駐的光華

新竹市東區

螺鈿工藝-張茂森

螺鈿工藝-張茂森

新竹市東區

瞬逝的光陰、永駐的光華

螺鈿工藝-張茂森

2023-11-09

螺鈿工藝的複雜性和精湛技巧使其成為一門極具挑戰性的藝術形式。軟螺鈿和硬螺鈿兩種技術分別展現了不同的創作方式,其中硬螺鈿更為困難,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專注力。這項技術的傳入帶來了新的藝術風格,並且在當時的傢俱製作領域中取得了廣泛應用。

張茂森和張茂欽兄弟作為第一代學徒,在這門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們的堅持和努力使得螺鈿工藝在臺灣得以繼續發展,並且將其推向藝術創作的領域。然而,由於市場需求的變化和技術傳承的困難,螺鈿工藝面臨著傳承的挑戰。兄弟倆的努力和希望,期盼能夠找到合適的傳承者,將這門珍貴的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和學習這項美麗的藝術。他們的堅持和付出為臺灣的傳統藝術傳承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螺鈿工藝的起源記載於西元前3500年,約夏末商初時期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發現,觚形朱色漆器其中以螺鈿最具特色,此技法於唐朝時期興起,延續到宋、元、明代至今。當時螺鈿器皿是達官貴人所使用,如日本京都正倉院藏有唐朝時期的螺鈿圓鏡,螺鈿紫檀、五絃琵琶,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元朝時期的螺鈿龍紋凌花式盤,明朝時期的朱漆螺鈿龍紋盤,世界各國的博物館都收藏螺鈿器皿。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泰武鄉)技術保存者沈萬順(Terorelailai,得路的·來賴)於1950年11月17日生於屏東佳興部落舊社。國小畢業後跟隨父親沈秋大學習木雕。直到父親八十歲過世後,於1996年他開始接手父親的木雕事業,在1997年,沈萬順以個人名義發表了第一件作品「母愛」。之後他積極參與每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大賽,在 2000年時獲得全國文藝季原住民木雕獎器物類第一名。萬順的雕刻風格承襲其父親沈秋大,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的作品,而彩繪是其常用技法。沈萬順的木雕作品上色技巧與用色習慣同樣承襲自父親,通常以油漆上色,木頭原色為基底,再施以黃、紅、白、黑等色點綴,透露出原住民與土地共生與共榮的關聯性。在刻劃人物上,沈萬順以粗厚矮壯的身軀、臉部鮮明的T字部位,形成純樸堅毅的人物造型風格 。作品特徵為臉部有明顯的雙眼皮與高鼻梁,左、右鼻翼有裝飾性的弧線,嘴角含笑,顯得獨樹一格。此外,沈萬順所代表的沈家,與同在佳興部落發展雕刻的高家,兩家風格差異最大之處在於人像臉部所面對的方向。高家的創作中,人像臉部大多偏向左側或右側;而沈家的人像雕刻則是臉部朝前,沈萬順的木雕人像作品中,幾乎全部都是臉部朝前,僅有極少數的一、兩件人像作品臉部朝向側面 。沈萬順的作品中,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或木桌椅,皆深刻地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並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部落土地與族群歷史,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級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

2023-11-01

黃紗榮先生是一位具有四十多年木雕藝術經驗的藝師,他從小學時期就開始學習神龕雕刻,並在日籍師父的指導下,掌握了繪圖與欄杆雕刻的技藝。他的刀法乾淨俐落,曾獲得全國美展工藝類首獎、臺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首獎,並獲得大墩工藝師的稱號,具有卓越的藝術性。

2023-11-10

陳清輝先生熟知漆器製作知識、技藝及表現形式。漆器製作可表現漆工藝技法特色,陳清輝先生具有習能力及意願。陳清輝先生師承陳火慶及王清霜、王水河等大師,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漆器」為以漆工藝製造「盛器」之泛稱,歷史可追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採自漆樹之「生漆」,其有耐酸、耐熱效能,塗刷於器物上具有隔絕效果,可防止木材腐壞,因此其後也發展至家具裝飾,明代更有《髹飾錄》詳撰漆藝技法,可見其歷史悠久及與生活關連之緊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