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梨山深谷吹起一陣藝術的風

臺中市和平區

泰雅族Sqoyaw社群傳統織布工藝

泰雅族Sqoyaw社群傳統織布工藝

臺中市和平區

在梨山深谷吹起一陣藝術的風

泰雅族Sqoyaw社群傳統織布工藝

2023-11-09

臺中市和平區環山社區發展協會所描述的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在泰雅族文化中,織布是一個重要的傳統工藝,而Sqoyaw群的傳統織布形制和紋樣具有獨特的代表性意義。傳統織布所使用的苧麻材料來自部落種植,服飾形制則因應高山環境而設計。織布的圖紋來自家族傳承,展現了在地知識與特色,突顯了泰雅族織布與土地的深厚聯繫。

這項織布工藝是泰雅族的代表性傳統工藝之一,尤其在Sqoyaw群聚居的環山部落中,這種織布的厚實特性是為了應對高山氣候。在泰雅族文化中,女子在成年前必須學習傳統織布技藝,使用水平背帶織機,獨立完成整個製作過程,並且這項技藝代代相傳,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

這些織品在造型、色彩和圖紋運用方面具有藝術價值,而Sqoyaw群的傳統織布工藝則反映了戰後環山地區泰雅族的特色。這些傳統織布主要用於製作服飾,並且在用色、圖紋、材料和配飾方面展現了Sqoyaw群泰雅族的獨特審美觀。這些織品以其厚實的特性,反映了大甲溪流域高海拔的泰雅族生活特色。

泰雅族傳統織布工具為「水平背帶織布機」,織布時席地而坐與地面維持水平,僅靠腰帶綁繫、足撐織布箱以支撐布的張力,因坐於地面,又稱「地機」,主要工具qongu織布箱搭配kikut固定布軸、bgira打緯棒、ikus梭子、wakil背帶、kusun綜絖棒、qara分隔棒、lmamu挑花棒等進行織作。目前環山部落織者仍然使用「地機」來織布,會以短木板代替qongu織箱,並以特製較小的織具織作挑織織帶,加上sesay流蘇後,縫於披肩、裙子或綁腿上作為sorux繫帶。環山部落織布結合浮織、挑織,織作之傳統禮服質地厚重、深具濃厚的區域風格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1

劉千韶擁有超過40年的刺繡經歷,她不僅精通辟絲捻線和各種刺繡針法,還能准確體現刺繡的知識、技藝和文化特色。她的作品風格優雅、設色典雅,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水準,並且具有本土和時代特色。不僅如此,她的刺繡作品,包括掛屏、門簾和和服腰帶,都反映了臺灣族群和地方生活的豐富內容。

2023-11-10

許春美不僅熟知排灣族傳統織布的完整工序,還能充分掌握與體現各個過程,包括苧麻種植、刮麻取纖、製線、染色、整經、織布等。她在傳統織布技術中擅長平織、斜紋織、浮織法、綁織等主要技法,同時理解各項圖紋所反映的環境與社會階序意涵。更值得稱讚的是,許春美不僅是一位實踐者,還是一位積極的教育者,以地織機進行教學超過二十年,致力於將自己所學傳承給後代。她的教學熱忱以及對族語的傳承使她成為極少數能夠掌握織布整體知識並進行族語傳承的人之一。此外,許春美的高度傳習能力和意願也在她的學生身上得到體現,這將有助於更廣泛地傳播和保存排灣族的傳統織布文化。她不僅保有家族的織布技藝,還在文化脈絡中擁有排灣族古樓部落傳統織布文化知識的口傳文學,使她成為這項傳統的合適繼承者。

2023-11-10

粧佛是融合神像雕刻及宗教儀式之工藝美術,表現傳統信仰之豐富樣貌,並顯示民間藝術之特質。台灣粧佛可略分為福州及泉州二派,其中泉州派神像雕刻於鹿港之發展尤重寫意,多為子傳父業,嚴守祖傳古法,在藝術表現呈現其特殊性。保存者施至輝先生師承其父「神刀施禮」以泉州傳統雕法,堅持以傳統神像樣式創作,允稱為泉州派藝師中之翹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