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梨山深谷吹起一陣藝術的風

臺中市和平區

泰雅族Sqoyaw社群傳統織布工藝

泰雅族Sqoyaw社群傳統織布工藝

臺中市和平區

在梨山深谷吹起一陣藝術的風

泰雅族Sqoyaw社群傳統織布工藝

2023-11-09

臺中市和平區環山社區發展協會所描述的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在泰雅族文化中,織布是一個重要的傳統工藝,而Sqoyaw群的傳統織布形制和紋樣具有獨特的代表性意義。傳統織布所使用的苧麻材料來自部落種植,服飾形制則因應高山環境而設計。織布的圖紋來自家族傳承,展現了在地知識與特色,突顯了泰雅族織布與土地的深厚聯繫。

這項織布工藝是泰雅族的代表性傳統工藝之一,尤其在Sqoyaw群聚居的環山部落中,這種織布的厚實特性是為了應對高山氣候。在泰雅族文化中,女子在成年前必須學習傳統織布技藝,使用水平背帶織機,獨立完成整個製作過程,並且這項技藝代代相傳,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

這些織品在造型、色彩和圖紋運用方面具有藝術價值,而Sqoyaw群的傳統織布工藝則反映了戰後環山地區泰雅族的特色。這些傳統織布主要用於製作服飾,並且在用色、圖紋、材料和配飾方面展現了Sqoyaw群泰雅族的獨特審美觀。這些織品以其厚實的特性,反映了大甲溪流域高海拔的泰雅族生活特色。

泰雅族傳統織布工具為「水平背帶織布機」,織布時席地而坐與地面維持水平,僅靠腰帶綁繫、足撐織布箱以支撐布的張力,因坐於地面,又稱「地機」,主要工具qongu織布箱搭配kikut固定布軸、bgira打緯棒、ikus梭子、wakil背帶、kusun綜絖棒、qara分隔棒、lmamu挑花棒等進行織作。目前環山部落織者仍然使用「地機」來織布,會以短木板代替qongu織箱,並以特製較小的織具織作挑織織帶,加上sesay流蘇後,縫於披肩、裙子或綁腿上作為sorux繫帶。環山部落織布結合浮織、挑織,織作之傳統禮服質地厚重、深具濃厚的區域風格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培澤藝師秉持玉雕「隨物賦形」、「契會自然」的工藝法則,廣泛以各種玉、石為素材,舉凡蟲魚鳥獸、神佛人物、花卉瓜果、器皿禮器,均能以傳統的表現方式,並能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亦著力於本土與原住民題材之研究挖掘。其作品受到博物館收藏,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台灣當代玉石工藝自民國50年代開始發展,60、70年代達至巔峰,之後走向沒落。現今擁有傳統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已逐漸凋零。

2023-11-10

陳夏生女士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農化系,任職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學生時代原本對工藝並不喜愛,後來會走上編結之路,與她丈夫莊靈先生有很大關係;莊先生的父親莊嚴先生,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文大藝研所主任,是著名的書法家與藝術教育學者,畢生對研究與維護中華文物有重大貢獻;並且非常重視民間傳統工藝,因而也收藏一些附有繩結的工藝品。他說早年在北方有知識的家庭婦女,都會編幾個傳統裝飾性的繩結;因此1971年他曾請故宮一位會編少許繩結的技工王振楷先生,傳授陳老師兩三個基本的傳統繩結。1976年漢聲英文雜誌社的社長姚孟嘉先生,曾連續尋訪多位會編結的耆老,將零散的繩結技藝彙集起來,繪製編綰步驟的圖樣,發表在漢聲英文雜誌第六卷的二、三期;引起陳老師的關心和學習熱情,引導她開始真正步入編結之門。 陳老師是學理工學科出身,數學思路敏捷並有條理,在編結過程上起了很大功能;加上1978年私立實踐家專(即今實踐大學),因發現我們的傳統繩結技藝,居然成為韓國學校的正式教材,因此便想開設傳授結藝的課程,於是聘請陳老師來教授這項技藝;這讓陳老師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編結的技術拓展更為突飛猛進。

2023-11-01

1966年由專業佛像畫家姨丈曾竹根先生的啟蒙。1970年初中畢業後到台南繼續向姨丈習藝。姨丈為了擴展劉家正老師的繪畫領域,將之帶往雲鵬工藝社(專業寺廟彩繪)拜師丁網先生(師承潘春原)。在此期間,劉老師仍常趁工作閒暇之餘向姨丈學習佛像畫。後因雲鵬工藝社專注於寺廟彩繪,精細處皆需另聘當時著名畫師潘麗水與蔡草如二人作畫,因而有幸師事兩位老師。於台南習藝前後共約10年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