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草編織編織職人

臺中市大甲區

藺草編-林惠津

藺草編-林惠津

臺中市大甲區

藺草編織編織職人

藺草編-林惠津

2023-11-08

林惠津西元1949年生於臺中大甲,受到祖母與母親的影響,6歲開始跟著學習編織藺草,藺草對於當時的孩子而言也是一種玩具,小時候家裡曾做過木屐草蓆的訂單外銷日本,也會有廠商訂制的圖樣,林惠津在國中時期就會給家人不一樣的編織建議,高中就讀大甲高工家政科,會將學校所學習到的技能結合藺草編織,做不同的變化。

林惠津是大甲地區知名的藺草編工藝師,她從小就開始學習藺草編的技藝,並且深入研究藺草編的相關知識和技法。她熟知藺草編材料的特性,能夠具體表現藺草編相關的文化表現形式。在藺草編的各項技法上,她都有精湛的造詣。

除了自身的技藝造詣,林惠津長年來一直致力於藺草編的教學和推廣工作,具有傳習能力和熱誠。她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在當地很高,且深受信任。基於她對藺草編技藝的深入研究和貢獻,她被認為是在當地文化脈絡下非常適當的保存者。

相關文章

2023-11-01

纏花,是一門結合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傳統工藝技術,在台灣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雖然官方史料中對其起源並無詳細記載,但根據部分地方志、民俗研究和耆老口述,推斷出台灣最早在清代已經有纏花工藝的存在。這種技藝被視為一般的民間工藝,具有地域性特色。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09

黃趙石女士是一位傳統蓪草紙花工藝的傳承者,生於民國25年。她的丈夫,黃德河,是一位蓪草紙花的工藝師,被宜蘭縣政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黃趙石嫁入黃家後,不僅協助婆婆製作春仔花和黑貓花,還協助丈夫製作蓪草紙花的葉子,並幫忙晾乾染好的蓪草紙等工作。在製作蓪草紙花時,黃德河負責整組植栽的組裝,而黃趙石則是協助他的重要助手。黃德河使用報紙、木屑等材料製作樹幹,其中木屑會先和顏料、膠水混合攪拌後再鋪設於報紙上,形成蓪草紙花的獨特外觀。

2023-11-10

出生於南投縣竹山鎮,自幼家境清寒,又因其父親於竹木加工廠工作,熟悉竹產業,所以國中畢業後,白天於竹山工業區學習竹木車床(車只)賺取微薄薪資,晚上就讀補校,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高中學業,雖然過程中相當辛苦,但自此開始奠定竹藝生涯的基礎。 1982-1983年,至草屯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學習竹藝,當兵退伍後,開設冠德竹木精品社,1999年前,主要是製作車床技術之竹製品,包括筆筒、錢筒、香筒、筆架、筆枕等。1998年至工藝中心跟隨黃塗山學習傳統竹編技藝,同時亦學習竹蒸籠及竹家具的製作,自此皆以傳統竹編工藝製作為主。2010-2013年人間國寶黃塗山接受文化部補助辦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傳習計畫」,在4年傳習課程中,劉興澤長時間受黃塗山指導,傳承黃塗山技藝。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