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火仔世界唯一的磺火漁法

新北市金山區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新北市金山區

蹦火仔世界唯一的磺火漁法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2023-11-14

磺港港口是磺溪下游的出海口,為一河口港,早在300年前的荷西時期因大屯火山開採硫磺而成為重要的輸出港。在地理上因金山岬阻擋了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而成為良好的避風港,加上周遭海域漁業資源豐富風,使磺港成為金山地區最重要的漁港,而金山著名的八景-「磺港漁火」,就是本地自然與人文環境相結合的最佳寫照。

相傳蹦火仔此傳統漁法是漢人移墾至北海岸後向巴賽族人學習才知曉這種捕魚方法;但據昭和二年(1927)《臺北州漁村調查報告書》記載是日治時期保正許明耀的祖先從中國傳來,由四人乘竹筏、或五人乘木造支那船持竹製火把誘捕魚群,而且磺港是臺灣全島採用「焚寄叉手網(抄網)漁法」的先驅,早期此漁法傳進本地雖與「討繒仔」有頗多相似之處,主要漁獲物亦大致相同,但本漁法僅需一艘船便可單獨作業,機動性較高。 清末日初時期,火把漁業在北臺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漁業經濟,早期的竹火把因效益問題而漸捨棄,隨後漁民利用燃燒臭油(煤油)的方式來吸引魚群,但因亮度依然不足,到日治時期開始引進磺石加水的化學反應產生易燃氣體乙炔,一經點火後,會瞬間產生的強光和「蹦」一聲的巨大聲響,驚動趨光性的魚類跳出海面而捕撈之,這便是「蹦火仔」漁法的由來,而因為當時「蹦火仔」所點燃的乙炔,其聲光效果比其當時的集魚燈效果更好,當別艘燈火船還在忙找魚群時,蹦火船卻在頃刻間就已滿載而歸了,因此金山磺港便以此一步步發展出其具特色的「磺火漁業」。

相關文章

2023-11-07

魯凱族傳統歌謠唱頌隨其儀式性場域域與抒情之目的而有多種形式,其中最為著稱之一為部落公共軍事或祭典集會中圍舞場合之男性誇耀勇猛鬥志之勇士舞,以及相關男性領唱或獨唱之表現確屬明顯者,在此男性歌謠部放表現亦屬到地,顯現魯凱族傳統歷史重要或具代表性之文化意義。

2023-11-06

朱丁順是一位熱愛恆春民謠的傳承者,他的音樂表演能夠真實地反映古昔常民生活,成為臺灣民歌中具有全國性特色的代表。恆春民謠在其中呈現地方色彩非常鮮明,是恆春半島特有的說唱藝術形式。然而,這種傳統的說唱藝術需要即興表演,因此傳承並不容易。儘管朱丁順已經年過八旬,但他的音質依然優美,表現卓越。他致力於保存和推廣恆春民謠,並且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領先地位。他的努力有助於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欣賞恆春半島特有的民間藝術。

2023-11-10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