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港港口是磺溪下游的出海口,為一河口港,早在300年前的荷西時期因大屯火山開採硫磺而成為重要的輸出港。在地理上因金山岬阻擋了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而成為良好的避風港,加上周遭海域漁業資源豐富風,使磺港成為金山地區最重要的漁港,而金山著名的八景-「磺港漁火」,就是本地自然與人文環境相結合的最佳寫照。
相傳蹦火仔此傳統漁法是漢人移墾至北海岸後向巴賽族人學習才知曉這種捕魚方法;但據昭和二年(1927)《臺北州漁村調查報告書》記載是日治時期保正許明耀的祖先從中國傳來,由四人乘竹筏、或五人乘木造支那船持竹製火把誘捕魚群,而且磺港是臺灣全島採用「焚寄叉手網(抄網)漁法」的先驅,早期此漁法傳進本地雖與「討繒仔」有頗多相似之處,主要漁獲物亦大致相同,但本漁法僅需一艘船便可單獨作業,機動性較高。 清末日初時期,火把漁業在北臺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漁業經濟,早期的竹火把因效益問題而漸捨棄,隨後漁民利用燃燒臭油(煤油)的方式來吸引魚群,但因亮度依然不足,到日治時期開始引進磺石加水的化學反應產生易燃氣體乙炔,一經點火後,會瞬間產生的強光和「蹦」一聲的巨大聲響,驚動趨光性的魚類跳出海面而捕撈之,這便是「蹦火仔」漁法的由來,而因為當時「蹦火仔」所點燃的乙炔,其聲光效果比其當時的集魚燈效果更好,當別艘燈火船還在忙找魚群時,蹦火船卻在頃刻間就已滿載而歸了,因此金山磺港便以此一步步發展出其具特色的「磺火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