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陳聖祖讓百年民俗永傳承

臺南市永康區

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

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

臺南市永康區

迎陳聖祖讓百年民俗永傳承

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

2023-11-14

新豐地區 (原台灣縣境)早年即有各庄陳姓宗親同組「聖王會」,共奉歸仁大學潁川家廟南院敦脩堂唐忠順王為「老聖祖」,於每年農曆2月15日由上年度得筊庄頭負責酬宴「祖佛酒」,宴後再擲筊擇新爐主,得筊庄頭再於次月擇日前往迎回供奉一年。

歸仁潁川家廟以忠順聖王為信仰對象,一般皆稱陳聖祖,係唐朝太子太傅陳邕,原籍京兆府萬年縣,唐神龍初進士,開元時被謫入閩,建漳州南院,諡贈忠順王。潁川家廟設有「敦脩堂忠順聖王會」,會員係由鄰近陳姓宗親庄頭所組成,具有「祀神兼祭祖」雙重意涵的神明會組織,且「會員」為庄頭組成,分布範圍相當廣,廣布於今台南市永康、仁德、歸仁、新化、關廟、龍崎、東區、安南區等地,約為原臺灣縣境域,會員分布最廣時計46庄頭,是一極為龐大且歷史久遠的老神明會組織。

相關文章

2023-11-14

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庄順天宮,創建年代:依據水林鄉蕃薯厝洪氏族譜記載於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係由洪氏祖先(洪月)翁前往大陸福建莆田湄洲朝天閣媽祖廟,恭請大媽(全國僅存的最悠久的湄州站身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大將軍來台,在蕃薯厝搭草廟祀奉,因此當時蕃薯厝就以媽祖從朝天閣請來就命名為「朝天宮」。因年久草廟上攀滿蕃薯藤,因此又稱為蕃薯寮媽。根據舉人洪近其先生,(原名洪神助後改為洪近其,其人跛腳但學問好精於刻印屬本庄人)賜贈的「番珠厝庄朝天宮符印」(如下圖),刻治年份為道光二十年(1832年),可知原蕃薯寮媽宮廟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順天宮,而是「朝天宮」。北港媽祖根源也來自於湄洲朝天閣,西元1694年時由樹璧和尚移駕來台供奉,且原來宮廟名稱為天后宮,是之後經過改建後才更名為現今的朝天宮。相傳一日蕃薯寮媽降旨,為了與北港朝天宮區隔,深怕被誤解神尊為北港媽祖之分靈,故希望改名為今日的順天宮。

2023-10-13

大墓公或稱為義塚公,元名為古村坡塘義民公,其成立有兩種傳說。一為據傳兩百多年前各村莊組有鄉防隊,以禦盜匪。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間,林爽文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組織臺灣天地會,起義於彰化,全臺鄉勇響應。臺北以林小文為首,擺接堡(今土城、板橋、中和地區)壯丁,盡前鬢髮應之,一時大戰於柑林碑,時有良民欲糾眾以鎮兵亂,清廷誤認為天地會黨人,良民盡皆冤死於獄,而後真相大白,清廷乃表聖諭厚殮;二為大墓公旁另有一座「義塚萬善公廟」,墓碑上刻有「難民萬善遺骸墓」字樣,碑立於嘉慶十年(1805),清明日。

2023-11-07

魯凱族傳統歌謠唱頌隨其儀式性場域域與抒情之目的而有多種形式,其中最為著稱之一為部落公共軍事或祭典集會中圍舞場合之男性誇耀勇猛鬥志之勇士舞,以及相關男性領唱或獨唱之表現確屬明顯者,在此男性歌謠部放表現亦屬到地,顯現魯凱族傳統歷史重要或具代表性之文化意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