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愿祭天」起源於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荖葉宅事件,當時鄭氏族親為營救一對被視為抗日份子的夫妻鄭清及鄭昭英(同姓宗親),而觸怒日本警察廳,警告如未能如期交出要犯,將引來鄭氏家族慘遭滅族之災難。地方族老為確保荖葉宅宗族的平安,祈求善化慶安宮媽祖及在地守護神玄天上帝保佑,在神明指示下,立下重誓祈願,只要族親逢凶化吉,願年年拜叩天地,酬謝神愿。
荖葉宅鄭姓雖係小聚落,但謝公愿期間,家家戶戶擺香案迎祖日夜不徹;保存敬天法地儀式,先敬上蒼再祭地神,擺設依循傳統禮數,儀式完整。保留自古留下之「跋飯碗」習俗,為臺灣僅見;謝公愿全程聘道士主持,讀疏、祭天地流程具在地化等。因掩護抗日宗親而遺留之習俗、傳授武術到祈天發誓並影響後來大社宋江陣之發展,以至於爾後的謝公愿、祭祖、普渡等,皆有其強烈歷史感與故事性。謝公愿期間全庄吃素淨身,以表虔誠;旅外鄭姓宗親多藉此機會回鄉,具強烈凝聚力;丁錢與添油香制度,每科不留基金。小小聚落仍維繫古老傳統,不敢遺忘祖先留下誓言;未設祖厝,祭典期間在「公大埕」「搭廠」舉行祭祀,維繫百年而不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