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祖靈的儀式

南投縣魚池鄉

邵族年祭

邵族年祭

南投縣魚池鄉

祭祀祖靈的儀式

邵族年祭

2023-11-14

邵族的行政地位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有時為「生蕃」,有時為「熟蕃」,有時卻又被稱「化蕃」。學術上,早期的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1930)小川尚義(1944)都還把邵族歸在平埔族中。到了民國時期,官方將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賽夏族等九族,邵族人雖具有平地原住民身分,卻不被規劃為一族。民國六十一年出版的《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邵族篇中說:「邵族在民族學上之所屬……以往數十年間,或被認為阿里山曹族之一支,或與布農族較密切,並無定論。」邵族歸屬的爭議,一直到民國九十年有了明確的界定,成為原住民第十族。 清代水沙連六社之中,田頭(tafwale)、水裡(kankwan)、貓蘭(katafatu)、沈鹿(pawan)四社皆屬於邵族,分別居住在今南投縣魚池鄉境內 。日人在1919 年(大正八年)八月,開始興建日月潭發電廠,並因而淹沒了邵族人居住的村社。為了安頓邵族人,於1934年(昭和九年)將他們移居到卜吉社(今日月村),每祭只剩日月村一丁口分配兩分地以維持生計。現今邵族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與水里鄉頂崁村為主,目前居民以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較多數,祖靈有定期舉行。

祭拜公媽籃仔的傳統是邵族獨有,邵族的傳統宗教信仰圍繞著公媽籃仔運行。傳統上,以戶為單位的邵族人祭拜公媽籃仔,以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追思。民族學上,以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作為區分家庭的認定標準。民族學上的「戶」是「社會戶」,邵族以拜同一個公媽籃仔或公媽牌作為區分的標準。公媽籃仔是邵族傳統拜公媽的形式,然而在通婚、與Ho-lok人混居、民間信仰、基督教的多重影響之下,邵戶拜公媽的祭儀形式已經產生變異。 在水里鄉頂崁村(大平林)的邵族人,已沒有拜公媽籃仔的習俗,也不再從事傳統祭儀;居住在魚池鄉日月村,約四十幾 戶的邵族人,仍傳承祭拜公媽籃仔的傳統,自成別於他族、獨樹一格的文化祭儀。

相關文章

2023-11-13

林園鳳芸宮主祀天上聖母,長期以來與臺南安平地區的廟宇之間有所往來,並以海上巡香遶境方式(以漁船搭載神轎,組成龐大船隊)至臺南安平地區(靈濟殿及開臺天后宮)會香。海上巡香以四年一科方式舉辦,為林園地區與臺南安平地區,農曆三月重要的宗教民俗活動之一,形成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海巡路線繞行西南沿海,途經林園、中芸、紅毛港、旗津、左營、蚵仔寮、彌陀、永安、茄萣、臺南安平等地,沿岸友好宮廟皆燃放煙火迎接,具有跨地域特色,彰顯在地活力與向心力,為國內目前最大之海上巡香民俗活動。

2023-11-14

埔里祈安清醮為大埔里地區流傳已久的一項文化傳統,自二十世紀初葉祭典發軔以來,依循傳統每逢子年辦清醮,並在卯年辦理三獻清醮(醮尾),祭典儀式規模盛大,且世代相傳百年以上。 目前可見的歷史相關史料,有大正13年的醮壇老照片及昭和11年醮壇老照片及相關文獻紀錄,由此顯示,埔里祈安清醮祭典創始至今至少將近有百年未曾間斷。除了逢子年辦理清醮,自民國41年起,再逢卯年再舉行三獻清醮(醮尾)。

2023-11-13

雍正年間有一窯工楊謙自笨港到縣城來應募工事,工作完成之後,求自笨港媽祖佑身的香火袋放置於工寮內未帶走而產生神蹟,肇成南瑤宮建廟之緣由,隨著南瑤宮媽祖香火的興旺,宗教活動亦熱絡起來,進香活動為主要型式,據《彰化縣志》記載:「歲往笨港進香,男女塞道,屢著靈驗。」 。 南瑤宮何時開始前往笨港進香的起源年代不詳,目前可朔至最早的記載為嘉慶19年(西元1814年)的〈南瑤宮老大媽會合約書〉,為了要前往南瑤宮香火起源地笨港進香,信徒們紛紛成立輿前會,亦即媽祖會,簡稱媽會,在媽祖進香活動中,擔任抬媽祖神轎的榮職,十個媽會陸續成立於嘉慶年間至日治初期,會員分佈於臺中盆地、彰化平原與南投部分地區,形成南瑤宮媽祖的信仰團。在各地多次的進香迎媽祖的活動中,都有媽祖顯靈庇佑的神蹟產生,並一再廣傳,因而有「彰化媽祖廕外方」之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