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祖佛酒、拜老祖公

臺南市安南區

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

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

臺南市安南區

吃祖佛酒、拜老祖公

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

2023-11-14

榴陽王三聖始祖分別為榴陽王十二使、三元真君、李老先生。十二始祖係河南省固始縣人,生於641年(唐貞觀十五年),奉命入閩平獠亂,因獲三元真君、李老先生的相助,完成是使命。後來,卜居於漳州龍溪28都之埭,郭埭有榴山,埭在山之南而稱為「榴陽」。始祖於唐玄宗元年(713)跌坐羽化,登仙神之列,勒碑「唐郭十二始祖」為記。傳其奉旨賜尚方寶劍巡狩天下,神威顯赫,護國濟世佑民,所到之處閤境平安,物阜民豐。

此會在《臺南州祠廟名鑑》上並沒有登錄,由於年代久遠,郭姓「榴陽王會」成立的年代及其背景不詳,僅知在日治時期已年復一年的流傳著,直到二次大戰期間整個活動被迫暫停,期間神明暫時供奉在今西港區之大塭寮,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10幾年後才恢復。「榴陽王會」在各聚落間輪祀的神明組合共有3尊神像,主祀「三元真君」、「十二使祖」及「李老先生」,合稱「榴陽王三聖始祖」。 明、清以來,先後入墾臺灣南部郭姓先祖很多,來自福建漳、泉2州都有。現在參加榴陽王會的郭姓宗族,認定榴陽王是他們的老祖公,應有其地緣關係。如今,此會員名冊,以南臺灣為主,更因為會員的遷移,擴及臺灣中部。郭姓宗族一年一度的聚會,宗族間稱為︰「拜老祖公、食祖佛酒。」

相關文章

2023-11-03

雅正齋相傳距今兩百多年,但確切時間有資料可尋者應在較晚期之後約大正10年(西元1921年至西元1931年),是雅正齋的全盛時期,館址設於主持人黃殷萍泉州街之住宅,民國39年(西元1950年)館遷至天后宮;民國45年(西元1956年)曾一度中斷而解散,至民國54年(西元1965年)重新落腳於鹿港新祖宮,民國69年(西元1980年)館址遷至中山堂老人會館至今。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之重要標竿,極具有地方特色,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聚英社在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當地南管音樂的代表性團體。這支樂團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展現了當地南音文化的獨特魅力。因其對於傳統南管音樂的貢獻,鹿港聚英社南管樂團被譽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得以延續並傳承南管音樂的精髓。

2023-11-06

楊秀衡撮把戲團中,文套演出的形式,大部份都是以「二人組」的夫妻檔為搭擋,武套則以其子女及其夫妻的「四人組」形式為主,其中,「文套」可說是「撮把戲」中的精華。在「文套」的表演中,楊氏夫婦將傳統的客家山歌,如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以及各式各樣的地方小調融合轉變,將客家山歌的變體活現在客家車鼓技藝上,使得其客家車鼓與閩南車鼓完全不同,形成特有之撮把戲絕活。

2023-11-08

中石硬港得意堂成立於民國四十幾年,當初的成立原因是因為中石硬港的頭人與石硬港得意堂的頭人不和,於是脫離並自行成立了北管軒社。到了民國五十一年,由於經營北管軒社的開銷相當大,中石硬港的頭人放棄經營,由三坑地區的人士接手該堂,並且將其改名為三坑得意堂。當時,三坑地區的主要產業是礦業,該堂得到了礦坑業主的支持,因此在民國五〇年代後,逐漸穩定發展,並且在後來轉向博弈事業,資源來源穩定,逐漸成為石硬港地區規模較大的軒社。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