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佛祖啟駕回鑾東山碧軒寺

臺南市東山區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

臺南市東山區

送佛祖啟駕回鑾東山碧軒寺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

2023-11-13

依據大仙寺沿革,西元1701年,參徹禪師由福建鼓山親奉觀音佛祖(民間對觀音菩薩的稱呼)神尊渡海來台,到處遊歷,後於今日臺南白河區仙草埔結廬供奉,誦經勸化附近善信。西元1747年,參徹禪師之徒弟鶴齡禪師走訪地方紳耆,盼出錢出力創設佛殿,乃建大仙寺。西元1796年,鶴齡禪師之徒弟應祥禪師在枕頭山南腰覓得一靈穴,並自大仙寺分迎觀音佛祖來此供奉,此為碧雲寺之開基。西元1808年,應祥禪師於枕頭山腰鳩工庇材,建立寺宇大殿,此即為現今之碧雲寺。

相傳,道光24年(1844)火山碧雲寺因兵燹而遭毀,東山先民遵從佛祖的指示,迎請「正二媽」至東山搭建便房安奉,後東山區境16村和鄰近的白河區4里等庄民共同興建「碧軒寺」,並視碧雲寺為「祖家」;此後,每年農曆12月23日必恭送佛祖上山,返回碧雲寺過年,俟過年後的正月10日,再舉行隆重的返駕大典,此即有名的「東山迎佛祖」。依東山碧軒寺啟建於1844年的時間推算,此項「東山迎佛祖」應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了。

相關文章

2023-11-13

明末清初,自福建遷徙來台之李、陳、謝、劉姓人氏定居在松柏嶺,並奉祀隨身攜帶的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香火,後因族人遷徙他處,香火遺留住宅之中,附近居民延續祭祀,之後自寮中請出,遂捐資改建小祠奉祀。地方傳言,約在乾隆10年(1745)時,北極玄天上帝化身白鬚老翁,至鹿港某雕塑店訂塑玄天上帝神像(即現奉祀之大上帝、二上帝、三上帝神像)並指定型態寸法。後通知松柏坑人士迎回祭祀,在眾人商議之下,擴建為廟宇,並按乩童指示,命名為「受天宮」。

2023-11-07

楊秀卿女士的說唱念歌藝術,最初是中下階層賣藝糊口的必備技能。然而,她的藝術才能在1985年被文建會所發掘,並在藝術季中獻聲。從那時起,楊女士致力於念歌藝術的傳承,已經持續了廿多年。儘管楊女士失去了雙眼的視力,她以溫柔而堅定的歌聲,見證著台灣社會的發展歷程。楊秀卿女士以她的即興念歌技巧聞名,並且致力於說唱藝術的教學和推廣。她的才華受到了眾多人的認識和激賞,並且榮獲國家薪傳獎的肯定。

2023-11-03

梨春園成立於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在彰化地區擔任南瑤宮大媽會輿前樂隊的角色,同時也在舞台上演出「子弟戲」,並且曾是祭孔大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如今,梨春園不僅參與各種陣頭廟會的出陣排場,還通過彰化縣文化局北管傳習班的推廣以及各類展演活動的舉辦,積極促進彰化北管園派的音樂技藝傳承,為當地北管戲曲文化的傳承添上一分重要力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