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150年的祝福

屏東縣萬巒鄉

天主教萬金聖母遊行

天主教萬金聖母遊行

屏東縣萬巒鄉

超過150年的祝福

天主教萬金聖母遊行

2023-11-13

「聖母遊行」是天主教會在世界各地常見的祈福遊行活動,萬金聖殿在一八七○年十二月八日落成時,就是奉「無染原罪始胎聖母」為主保的;教會各堂區的主保慶日(堂慶)都會舉辦聖母遊行,主要為國家、社會祈福,藉以淨化人心;因此,要求教友以誦念玫瑰經或唱聖歌,代替鑼鼓、爆竹的喧囂;另一方面,激發教友效法聖母的「信、望、愛」三德,增進自己靈修與牧靈心火。

萬金堂區初成立時,由於教友人數較少,遊行僅在聖堂周圍用克難簡易的聖母轎繞行;到一八七六年,現存放在聖堂角樓內的聖母轎完成啟用,遊行規模漸漸擴大,目前繞行赤山、萬金兩村落。又因為是天主教在台灣最早開教的地方之一,也是全台最大的天主教友聚落,因此,每到主保瞻禮日(堂慶紀念日),全台各堂區均有教友組團或各別前來參與盛會,冀望獲得最大的祝福,並表達天主的信仰與對聖母的敬愛。過去的遊行,曾經繞經五溝村及大林村,由於費時太久,讓中北部及東部的教友回程受影響,以致較大規模的遊行就不再舉辦了;不過,在一九九一及二○○九年,萬金的始胎無染原罪聖母及聖母轎,曾經巡禮到全台各教區(含澎湖)。 近年來,由於外地教友前來參加的人數不斷增加,因此,每每要求聖母堂教友多參與堂慶日之前,做心靈靈修與準備的九日敬禮活動,而將當天的禮儀活動,讓與遠道來的教友參與。

相關文章

2023-11-03

潘玉嬌出身於戲曲世家,家學淵源深厚,通曉西皮和福路,並且在生旦表演方面傑出。這種家學背景為她提供了扎實的戲曲技藝基礎。潘玉嬌的技藝主要傳承自中部職業內行班傳統,同時她還承襲了家族的北管技藝。她保留了亂彈劇目160齣的表演技藝,這在當今的亂彈戲界中顯得非常珍貴。潘玉嬌是臺灣戰後第一代亂彈童伶,出身苗栗後龍東社班,代表了臺灣職業亂彈班界中的特殊流派。她的表演風格具有區域性代表性,彰顯了臺灣地方戲曲的多樣性。

2023-11-14

清中葉,馬祖先民從福建福州語系原鄉遷移至馬祖列島的同時,也將家鄉的信仰及風俗移植在馬祖列島。墾植捕魚的生活辛苦費力,每年正月,農漁都處於停頓狀態,因為大家都要好好過一個元宵節—擺暝,而擺暝時帶動儀式進入高潮的就是鼓板—由敲擊樂器如大鼓、通鼓、兩杖、大鈔、小鈔、板鑼、小鑼、鈸等打擊樂器組成的打擊樂,在迎神遶境隊伍行進時敲響,鼓聲隆咚、鑼鈸對擊,串連起了節慶的張力。 農歷正月一開始,大人、小孩相約聚集在廟埕,大人指導、孩子學習、分組練習,都要為初八一直至到正月廿二的一系列擺暝活動,打出最能振奮人心的鼓板。師傅口述鼓譜,鼓譜讀音配合擊鼓、毃鑼、扣鈸的示範,徒弟在旁跟著念,邊唸邊打,反覆練習,直到會為止。鼓板隊陣容大約10-15人一隊,最少5人即可成隊,傳統上以男生為主,近年來亦有女生隊或男女混合隊。演奏時間多以鼓起音,各種大小不同的鑼鼓配合著各自的節奏擊出樂音,力道勁直,剛柔並濟。

2023-11-06

頭髮舞為雅美族獨有,其藝術價值已獲肯定。除日治時期文獻外,臺灣光復後有蔡麗華(1985),李天民(1996),林子晴、胡正恆(2005),郭俞君(2007),呂鈺秀(2009),錢善華(2010)等之研究。林子晴、胡正恆(2005)的研究指出頭髮舞有一個製造最高潮之舞蹈樂段,以四分音符重音的不規則出現,製造類似變態拍子的效果。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