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的錫藝人生

彰化縣鹿港鎮

錫工藝-陳志揚

錫工藝-陳志揚

彰化縣鹿港鎮

人間國寶的錫藝人生

錫工藝-陳志揚

2023-11-10

陳志揚先生長期致力傳統錫藝製作與研發,除了改良錫器質軟、易於泛黑之缺點,並結合紅銅、青銅、黃金以及漆彩等不同材質進行設計,亦擅長茶葉錫罐、茶杯、花瓶等創新器型製作,並發揮巧思將山水嵌入錫作,作品造形典雅、做工細緻,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技藝源自家學,熟悉錫工藝技術及相關知識,具文資保存與傳習能力。自幼跟隨藝師陳萬能錫藝,具備習藝相關知識,對於錫器製作相關繁複工序均能掌握,其為家族傳承四代之技藝,傳承脈絡及在地文化脈絡皆為適當。


「錫工藝」是中國傳統古老技藝,遠在商周時期即邁進輝煌的青銅器時代,臺灣的錫藝則是源自中國唐山的東傳,於今已有百年以上歷史。鹿港錫藝在清嘉慶年間到臺灣戰後前發展蓬勃,盛極一時,錫舖一度多達六、七十家。在往昔農業社會士紳講求豪華氣派,廳堂擺設各式錫器,以顯示經濟財富及身分地位;有句臺語俗諺:「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意謂從大廳可看出該戶的經濟狀況。「花瓶五賽」是錫製品,即五供,分別為檀香爐一個,燭臺、花瓶各一對,由打錫師傅製作燭檯、柑子燈、花瓶等神佛禮具。因古書的「錫」字與「賜」字互相通用假借,故「錫」也做「賜與」之解,新娘娶進門要帶鉛粉〈緣份〉鉛錢〈緣錢〉,嫁妝裡有「錫」表示父母的賜與,嫁妝裡錫越多,表示嫁妝越豐富,錫器之用,先人有浪漫的聯想。但日治末期,日本人在臺推行「皇民化運動」毀廟造神社,嚴禁擺飾天公爐、柑燈等傳統祭祀用具,收藏於倉庫的錫器氧化變黑,遂被視如敝屣。戰後的臺灣,因居住環境的改變與社會變遷,錫器不再是富商巨賈的最愛,錫工藝正面臨式微沒落的窘境。

相關文章

2023-11-08

葉經義師累積五十年的木雕技藝的經驗,青壯年作品不僅承襲了泉州蘇水欽派的精髓,中年後因施作日本寺廟雕刻,融合了日式風格,使其作品具有婉秀的風貌。晚年以創作型題材為主,不論人物或走獸之神韻與動態,均超越了其個人寺廟雕刻的水準,也為泉州蘇派的木雕再創新的高峰。其作品有匠藝而無匠氣,值得推薦登錄為藝師行列。

2023-11-01

施寶容女士是一位中國結藝術的傳承者與創作者。她在20歲時榮獲「台灣省藝文獎」,展現出對於傳統編結的深厚技巧與藝術修養。她的作品不僅形狀多樣,具有對稱、立體、繁雜等特色,充分展現編者的技術和藝術性。在平面的繩結線條變化中,她創作出富有層次感的作品,題材多樣,生活化,並且運用廣泛的珠寶材料,如珍珠、玉石、水晶、琉璃等,使得作品更加豐富多元,具有特殊性和個人特色。她將珠寶設計的概念融入其中,結合東西方結藝技法,創造出各種變化結法,呈現出經緯交疊和色彩搭配的美感。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