粧佛與神像修復藝師

彰化縣彰化市

粧佛-林新發

粧佛-林新發

彰化縣彰化市

粧佛與神像修復藝師

粧佛-林新發

2023-11-10

師承泉州派天竺國粧佛工藝,深諳各項粧佛技藝、工序及表現形式,無論木雕、漆線、安金、彩繪等技法均相當精熟,神像姿態沉穩,神情生動、漆線流暢。兼擅泥塑粧佛,工藝細緻,熟知泥塑知識及文化表現形式。除新作外亦承接神像修復,延續泉州派粧佛技藝呈現,具傳習能力與意願,為粧佛工藝之適當保存者。

粧佛專指為神佛像雕刻,為木雕與漆藝結合的傳統工藝;專業的雕刻工匠稱為粧佛師。粧佛多為家傳技藝,大都只傳給自家子姪,不外傅。 粧佛的製作過程相當隱密。從開斧到完成後的開光點眼,每個階段都須遵守既定的規範,並適時舉行宗教儀式。 (一)開斧:以擲茭(博杯)的方式取得神明答應雕刻分身的聖杯,再由粧佛師傅、擇日先生或神明指定的良辰吉日來舉行開斧儀式。儀式過後從此,佛師在整個粧佛過程必須進行齋戒。 (二)打粗坯:粗略雕出神像的大致架構,是為粗胚。 (三)細坯修光:粗胚除臉部之外,將全身的細部修成完整樣貌,並以砂紙將表面磨至光滑。 (四)開面:雕出五官表情。 (五)打底漆:刷上底漆,以修補木頭的毛細孔、填補凹痕。 (六)入神:透過入神儀式,祈求神明將神力注入雕像內。多在牽線、安金與彩繪之前舉行。 (七)牽粉線(牽線):用漆線(福州派)或粉線(泉州派)勾勒出服飾線條。 (八)粉面開眼:塗上臉部、手腳的顏色,並畫出五官。 (九)上彩繪:將衣飾塗上顏色 (十)栽鬚:以塑膠毛、動物毛或蠶絲為鬍鬚,先在神像鑽小洞、填入黏膠,再一一將鬍鬚塞入細洞。 (十一)安金箔(安金):在神像表面貼覆金箔。 安金之後,整個粧佛過程才告結束。雕刻好的佛像尚須舉行開光點眼的儀式,才能接受人們的供奉。 臺灣的粧佛技藝源自福建,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本地粧佛師興起。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遷臺的二十多年是粧佛業的全盛期,鹿港、臺南的名師輩出。臺灣還保有這項傳統技藝,但因顧客減少,也面臨失傳的危機。

相關文章

2023-11-01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中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晚商周初之際,就有璽印的使用。漢代隸書在印面的表現上高度保留秦代小篆的文字之美,是中國篆刻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歷經一千多年來到元末,有王冕以花乳石治印;兩百年後,明代蘇州人文彭文三橋又以處州(浙江境內)燈光凍治印,開啟了石印風氣之先,弟子何震發揚光大成為「徽派」之宗,此後便蔚為時尚,四百年間由「西冷八家」的浙派開創局面,隨後皖派繼起且後來居上,將篆刻藝術帶入空前的黃金時代。(參考來源:崔仁慧,《印海博藝:廖德良印鈕藝術與篆刻名家選粹》,P4。)

2023-11-08

鄭玉鑛是澎湖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木雕師傅,他傳承自家族的木雕技藝,主要以雕刻佛像為主。在澎湖,由於宮廟眾多,各廟的需求各有不同,有大型造型的神像,也有小型的陪祀神和分身神。而在民宅和漁船上供奉的神像大小差別不大,而且由於各村里供奉的主神不同,加上正殿、二帝(王/媽)、三帝(王/媽)等的區分,使得澎湖地區的宗教信仰具有多樣性。

2023-11-10

吳正宏從小跟隨父親吳文生習藝,接受泉州派傳統「車做」的完整養成訓練;長年持續從事傳統陶瓷製作,尤其腳踢轆轤製陶法,並已具備大磁手之技藝;熟知登錄項目之流派知識,並充分掌握相關工序、工法等技藝,正確體現該文化表現形式。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第 1 款條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吳氏長期參與各項陶藝推廣活動,除傳授技藝予其子吳明儀,並培育多位陶師,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第 2 款條件「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吳氏是泉州晉江磁灶第23代傳人,家傳淵源深厚,是鶯歌當地堅持傳統手工製陶重要耆老,為晉江磁灶陶藝流派文化脈絡下之適當保存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第 3 款條件「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