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天神像雕刻祖鋪第六代傳人

彰化縣鹿港鎮

粧佛-吳翔宇

粧佛-吳翔宇

彰化縣鹿港鎮

小西天神像雕刻祖鋪第六代傳人

粧佛-吳翔宇

2023-11-10

吳翔宇先生為小西天第六代傳人,對神像製作從選料、粗胚、細胚、磨光、底漆、入神、彩繪、漆線、安金、 開光、 安座等工序皆可獨立完成,且神像造形秀雅、雕工精美、漆線細密繁複,除極具藝術價值外,亦彰顯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小西天神像雕刻鋪位於鹿港民族路上,源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大街的「小西天佛莊」,以泉州派的雕刻手法為主,在雕工、造形、漆線、紋飾、色澤各個方面,皆具特色,吳家先祖吳田在清道光年間,帶著數千種神像造型的丹青圖本,攜子吳虎渡海來台,並於鹿港落地生根。後經傳承,吳翔宇從16歲起自父親吳清波學習粧佛工藝,精研神像雕刻三十載,盡得父親真傳,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經「彰化縣傳統工藝文化資產審議會」登錄為粧佛保存者。

粧佛專指為神佛像雕刻,為木雕與漆藝結合的傳統工藝;專業的雕刻工匠稱為粧佛師。粧佛多為家傳技藝,大都只傳給自家子姪,不外傅。 粧佛的製作過程相當隱密。從開斧到完成後的開光點眼,每個階段都須遵守既定的規範,並適時舉行宗教儀式。 (一)開斧:以擲茭(博杯)的方式取得神明答應雕刻分身的聖杯,再由粧佛師傅、擇日先生或神明指定的良辰吉日來舉行開斧儀式。儀式過後從此,佛師在整個粧佛過程必須進行齋戒。 (二)打粗坯:粗略雕出神像的大致架構,是為粗胚。 (三)細坯修光:粗胚除臉部之外,將全身的細部修成完整樣貌,並以砂紙將表面磨至光滑。 (四)開面:雕出五官表情。 (五)打底漆:刷上底漆,以修補木頭的毛細孔、填補凹痕。 (六)入神:透過入神儀式,祈求神明將神力注入雕像內。多在牽線、安金與彩繪之前舉行。 (七)牽粉線(牽線):用漆線(福州派)或粉線(泉州派)勾勒出服飾線條。 (八)粉面開眼:塗上臉部、手腳的顏色,並畫出五官。 (九)上彩繪:將衣飾塗上顏色 (十)栽鬚:以塑膠毛、動物毛或蠶絲為鬍鬚,先在神像鑽小洞、填入黏膠,再一一將鬍鬚塞入細洞。 (十一)安金箔(安金):在神像表面貼覆金箔。 安金之後,整個粧佛過程才告結束。雕刻好的佛像尚須舉行開光點眼的儀式,才能接受人們的供奉。 臺灣的粧佛技藝源自福建,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本地粧佛師興起。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遷臺的二十多年是粧佛業的全盛期,鹿港、臺南的名師輩出。臺灣還保有這項傳統技藝,但因顧客減少,也面臨失傳的危機。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魯凱族編織保存者杜夏連於1947年5月10日出生於屏東縣瑪家鄉。習藝過程 由於部落中的學習並不是藉由文字所習得的知識,很大的一部分是透過手做、口述及日常生活中所營造出來的情境,並加以學習的過程,杜夏連從小向母親學習編織,家人的編織用具皆出自於她的手。杜夏連精通編織、珠繡、縫紉與月桃葉等魯凱族傳統工藝,其作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原住民的素樸質感。平常會以講師的身分,參加公部門委託辦理的魯凱族部落編織人才培力訓練課程,為延續魯凱族編制技藝盡一份心力。

2023-11-09

劉素珍工藝師自小在阿嬤的藺草香味中嬉戲長大,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對於藺草工藝的基本技法:「底一編」、「底二編」、「加減草」、「添草」、「阆草」、「收編」等技法均非常純熟。劉素珍工藝師擅長利用異材質搭配,使作品不再是單一色系,利用地方在地元素將現代生活居家用品融入傳統工藝。

2023-11-01

林健兒出身於學院派美術科班的養成,自任教中學期間起鑽研花燈工藝創作不斷,積極參與國內外重要花燈特展,在秉持傳統主題、造型和元素之外,又發揮美術設計能力而加以改良,具有完整花燈發展知識及製作技藝之能力,體現傳統花燈工藝的藝術價值。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條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