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興紙寮由傳統走出創新

南投縣埔里鎮

埔里手工紙-黃煥彰

埔里手工紙-黃煥彰

南投縣埔里鎮

廣興紙寮由傳統走出創新

埔里手工紙-黃煥彰

2023-11-10

黃煥彰1957年生於埔里鐵山里,為家中長子,自幼與紙為友,13歲(1970年)開始協助紙廠作業, 22歲(1979年)退役後,全力投入家族事業,一身手抄紙技藝皆承其父親黃耀東嚴謹訓練。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黃煥彰先生具有長期造紙經驗,從辨識原料優劣、材料處理、技術產品研發、配方、打漿、抄紙、烘紙等手工造紙技藝皆嫻熟,能製造上百種類紙張,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黃煥彰先生自幼與紙為友,日後繼承家業,所帶領之廣興紙寮,於民國80至90年代即成立了抄紙體驗營,推廣保存傳統手工紙文化,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黃煥彰先生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在面臨社會環境的變遷之下,仍能保持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埔里手工造紙歷史脈絡分明,始於清領末期,現存技術則受日本製紙技術影響,與中國傳統有別,又發展出地方色彩。 埔里的手工造紙的工序為:「原料處理→打漿→抄紙→壓紙→烘紙」。原料處理包含挑選、蒸煮、漂白3道程序。打漿方法有石輪、搥打等方式。抄紙是紙張成型的重要工序,盪料入簾後重複左右擺動抄紙架,翻轉覆簾於桌板上,再放上尼龍線做紙與紙之間的區隔。抄製完成的紙張含有很多水份,需進行壓紙排水的工序,壓好的紙張狀如豆腐,稱為「紙豆腐」。藝師再透過嫻熟的技法操作檜木取紙棒,把紙張從紙豆腐中分離,平放到烘紙鐵板上,然後用烘紙刷適力刷過紙面,讓紙貼伏在烘紙鐵板面上烘乾,完成一張紙的製作。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為鹿港細木作名門王漢松先生之後嗣,自十七歲起入門拜師學藝,迄今已有34年之藝術歷程,以手工古法「榫卯技術」製作,具細木作、家具製作、木質器物、家具修復之技藝,其細木作工藝精細、樸實、美觀尤擅「異木鑲嵌」,以造型為勝、以鑲嵌技法為奇,穠纖合度的優雅古風與現代設計的功能並具,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泉州派的做法,以古法製作榫卯家具,更於幾所大學院校講授「台灣傳統細木作家具」課程,曾任文建會(現今文化部)「台灣傳統細木作家俱技藝傳習計畫-傳習師」,具傳習能力及意願,能完整記錄工法,且傳承兒子王維元(第3代),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曾多次獲得國家工藝獎佳作獎、傳統工藝獎等獎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

2023-11-10

婁經緯教授的指導對陳景林的染織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84年參加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染織科的編織研習期間,陳景林受到了婁經緯教授的賞識與感召,決定長期投入染織的研究。婁經緯教授是一位外聘的染織大師,他曾在1959~62年在美援機構擔任助理研究員,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在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上有豐富經驗。

2023-11-09

徐惺惠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徐惺惠工藝師對於藺草帽的編織技能極為擅長,廣泛利用於各類編織技法展現於作品裡,創作出極有特色的藺草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