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之母

臺北市北投區

繩結-陳夏生

繩結-陳夏生

臺北市北投區

中國結之母

繩結-陳夏生

2023-11-10

陳夏生女士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農化系,任職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學生時代原本對工藝並不喜愛,後來會走上編結之路,與她丈夫莊靈先生有很大關係;莊先生的父親莊嚴先生,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文大藝研所主任,是著名的書法家與藝術教育學者,畢生對研究與維護中華文物有重大貢獻;並且非常重視民間傳統工藝,因而也收藏一些附有繩結的工藝品。他說早年在北方有知識的家庭婦女,都會編幾個傳統裝飾性的繩結;因此1971年他曾請故宮一位會編少許繩結的技工王振楷先生,傳授陳老師兩三個基本的傳統繩結。1976年漢聲英文雜誌社的社長姚孟嘉先生,曾連續尋訪多位會編結的耆老,將零散的繩結技藝彙集起來,繪製編綰步驟的圖樣,發表在漢聲英文雜誌第六卷的二、三期;引起陳老師的關心和學習熱情,引導她開始真正步入編結之門。 陳老師是學理工學科出身,數學思路敏捷並有條理,在編結過程上起了很大功能;加上1978年私立實踐家專(即今實踐大學),因發現我們的傳統繩結技藝,居然成為韓國學校的正式教材,因此便想開設傳授結藝的課程,於是聘請陳老師來教授這項技藝;這讓陳老師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編結的技術拓展更為突飛猛進。

繩結自古以來作為記事工具,然有關繩結的資料在一般史籍中並不多見記載,且繩線在自然環境下易於腐朽,不易保存,如今所能見到傳世的繩結物件,大多是清代的文物,但仍能從早年的文獻、雕刻、畫作中探究其發展歷程。 繩結(中國結)的十三個基本結中,雙錢結與平結出現在距今近2500年前春秋晚期的青銅與玉雕飾件上,漢代畫像磚上也保留了許多造型優美的繩結圖案,北周時期麥積山石窟菩薩立像腹前的飄帶上也可看見萬字結的應用,呈現了繩結除了記事功能外,已逐漸帶有裝飾、藝術的功能。 清代則用紅絨編成的鈕扣結稱為紅絨結頂,那是皇帝常服冠和皇子吉服冠的冠頂,或做為皇帝賜給大臣的犒賞物,而民間則巧妙裝飾於民生器物、服飾配件上,可見繩結在中國歷代不管朝廷或民間皆廣泛應用。 臺灣早年承續中國繩結脈絡,在男女服飾或家居裝飾,皆有運用,如:房間蚊帳、荷包、眼鏡袋、服飾鈕扣等等,然因時代演變,繩結技藝曾一度式微,1976年漢聲英文雜誌上刊登十三種繩結編法的圖解之後,重新帶動繩結技藝在臺灣的學習熱潮,更經由陳夏生女士數十年來,從故宮收藏的文物以至民間古董店中有關繩結的物件,鍥而不捨地觀察、收集、整理、研究,除了探索繩結 的源流,歸納它的脈絡,進而創編出許多前所未見的新結子;並且實驗應用各種線材,進而結合漆藝、金工等技法來增添繩結的創新和變化;同時透過個人不斷地創作、出版中英文著作、進行國內外展覽和重點式的教學,不但為今的繩結藝術建立起完整的學習和應用知識體系,而且更讓它成為傳統手工藝中一種新的獨立藝術表現和發展類型。

相關文章

2023-11-01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09

郭春福12歲跟隨二舅黃國祥學習打金,1973年(民國六十二年)投入神盔製作,開發「合金」神盔,1983年(民國七十二年)開發紙製神盔,2012(民國一百零一年)開發K金神盔。以金工技術製作神明帽,作品造形繁複、富層次感,典雅莊嚴,具有藝術價值。精通神帽製作各種材質(金、銀、紙),講究工、藝、色、形,技法優秀,以傳統黻紋為飾,融入個人風格,顯示其傳統技藝的特殊性。神帽製作技藝已經有50年以上經驗,傳承自灣裡黃國祥,具在地特色。

2023-11-09

洪平順藝師熟悉並能體現傳統建築彩繪相關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具有主導傳統廟宇彩繪工程之能力,精通規劃、圖稿、配色、繪畫,「畫、妝(彩)、油」技藝兼擅,具有豐富實作經驗及代表性。彩繪生涯逾半世紀,將彩繪知識與技藝傳承給後輩,教授學生已有多人能獨立執業,具有高度傳習能力與意願。彩繪風格揉合各家畫風,不斷精進學習發展成為個人彩繪特色。其傳統廟宇彩繪包括:門神、壁堵、樑枋等,具有歷史文化脈絡,彩繪創作主題,反映臺灣民俗信仰與地方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