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藺草世界

苗栗縣苑裡鎮

藺草編-劉蔡腰

藺草編-劉蔡腰

苗栗縣苑裡鎮

阿嬤的藺草世界

藺草編-劉蔡腰

2023-11-09

劉蔡腰女士畢生致力於藺草編織,擁有超過80年的編織經驗,並且技藝純熟,能夠靈活編織各種圖案和文字,展現出極高的創意和技術水平。她不僅熟悉傳統的藺草編織技藝,還具有豐富的相關知識,並能夠傳承保存這一技術的形式。劉蔡腰女士的作品不僅受到文化觀光局的邀請辦展,還出版了作品專輯,為苑裡藺草編織的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提供了正確的體現。她的健康狀況良好,保持著傳統工藝藺草編織的傳習能力和高度意願。作為苑裡地區在地的資深藺草編織典範,她從7歲開始就在苑裡編織藺草作品,並持續不斷地傳承藺草編織技藝,為當地的文化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


苑裡藺草編織的起源,相關文獻有不同的見解,「苑裡藺草編織」與「大甲蓆帽」,這兩者名稱的爭議,自昭和十年(1935年)台灣總督府在台北舉辦「臺灣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起爭論迄今(張仲堅,2010)。有研究者認為,以今日的行政區劃分,爭論往昔產業形成名義,易陷入狹隘的地域觀念,恐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張仲堅,2002);然而,致力於地方知識建構的人類學者紀爾茲認為,文化詮釋興起一種轉變,應從人類生活起居過活的行動中去建構文化的多樣性,並應將社會從編織到巨大的因果中轉變為安置於當地人的認知建構中以求解釋(2002,楊德睿譯),於是建立當地人所屬的語彙而非他人的詮釋來建構屬於在地的地方知識有其重要性。此外,近來年隨著臺灣於1990年代興起的社區總體政策的推動,由下而上的地方意識逐漸蓬勃發展,苑裡帽蓆界及文史工作者多年來也積極為苑裡藺草編織產業奔走正名,主張藺草產業不應再統稱為「大甲蓆帽」,而應建立「苑裡藺草編織」的發展脈絡與獨特性。本調查研究的文獻探討將在建立地方知識的基礎上,嘗試從相關文獻及調查報告等史料,梳理苑裡藺草編織的獨特性,並佐以此次調查研究的訪談採集發現,探討苑裡藺草編織的源流與工藝發展歷程。是為維持家計而習得此項技藝。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手工傳統技藝逐漸沒落,因深感可惜與不捨,決定【藺起爐灶】重新投入藺編的領域,以創新的工藝,讓藺草編織展現不同的藝術價值。保持具有的傳統編織技法,壓一、壓二、揀花圖案變化、增減支、起底至收邊編法、注入新的元素、從橫編創出直編法、從傳統平面作品創出立體一體成型作品,並結合中國結元素,創作突破性的藝術品,展現出傳統藝術的實用性與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8

1979年,在臺北市「華山佛俱店」當學徒,拜林丹明為師,當時店裡有很多系的師父來幫忙,以福州派為主,丁宗華有向師父們請教,並在學習過程中融合其他派系,所以學習得比較多元。丁宗華先生具有木雕、彩繪、粉線雕等多方面工藝能力,具神像雕刻傳統手法精湛,並學習粉線、漆線技巧,從畫稿、雕刻、粉彩等皆兼擅包含入神式,粧佛過程皆可獨立完成。丁宗華先生積極參與至學校及單位工藝推廣及教育,具有傳習的能力與意願。丁宗華迄今從事粧佛工藝已逾40年,並曾參與宮廟的神像修復與整修工作,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8

「蒔繪」技法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包括平蒔繪、研出蒔繪、高蒔繪,以及肉合蒔繪等不同風格。蒔繪技法要求工藝者具備髹、描、堆、貼、磨、撒、蒔、推、罩等基本功,使平面畫作在光影的變化下呈現立體效果,技術非常複雜細緻。

2023-11-10

葉寶蓮,嘉義朴子人,國小畢業後,為了改善家境,進入朴子當地從事竹編生產外銷、由天主教堂設置的「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藉以幫助家計,當時在早先進入的女工引領下,在此做工的同時也習得竹編的手藝,並開啟了竹編人生,也為往後的竹編之路奠定基礎。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前期曾聘請臺南關廟的張素女女士擔任講師,教授竹編,而張素女女士乃出身於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設置之關廟竹細工訓練班的學員,當時曾受教於日後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竹編工藝的技術保存者黃塗山老師,而葉寶蓮經由早先進入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女工引導之下,也承襲了融合竹山與關廟兩地的竹編體系。 民國63年,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主事者林文夫老師,應聘至竹山高中協助創立美術工藝科,並擔任科主任之職,由於該科以竹工藝為發展重點,林文夫老師乃帶領葉寶蓮等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人員,隨之前往竹山,協助竹編的教作。而來到竹山工作的這段機遇,也成為葉寶蓮日後定居於南投,以及進一步研習竹編技藝的重要機緣。 成婚後葉寶蓮定居於南投鹿谷,在家做全職的家庭主婦。時隔二十年,孩子皆已成年並在外求學,原本忙於照顧家人日常起居的日子,悄然靜下,閒暇之際,便想著做些什麼,想起年少在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時,也練就一手剖竹篾的功夫與編竹的手藝,如果有機會再進修,學習不同的技法,一方面可做些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也可充實生活;時值民國87年,恰好透過友人的分享而得知舉辦於竹山社寮的竹編課程與竹編展覽(該展覽為「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下的「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授課一年後的成果展,展出於民國87年全國文藝季「竹的故鄉 前山第一城」,課程講師為黃塗山老師),好奇之下便前往參觀,在展場中看見黃塗山老師的作品,大為驚嘆,竹編竟可做出如此精美的作品,震撼之時,潛藏於心中許久的竹編之情也湧上心頭,由於具備竹編基礎,且有意再進修,便進一步詢問並報名參加「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正式成為黃塗山老師的門下弟子,直至民國89年結業。同年,首次參加競賽,榮獲第八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優選。 隔年,民國90年起至94年間,應鹿谷鄉公所之聘,於鹿谷鄉小半天、內湖、廣興、永隆等社區教授竹編,傳承手藝,其間也曾受鹿谷鄉農會之邀,擔任家政班竹編講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