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鄒之屋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傳統家屋-安孝明

鄒族傳統家屋-安孝明

嘉義縣阿里山鄉

映像鄒之屋

鄒族傳統家屋-安孝明

2023-11-09

安孝明具備完整鄒族傳統家屋知識與技術,於viskiana(達邦社舊址)依傳統工法親自興建兩棟鄒族傳統家屋。長期在阿里山國中小、達邦國小及茶山國小等校,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傳統家屋知識與技術。師從已故安蓮花、安登財、安居樂、楊財利諸位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家屋知識與技術,並具有在地實際建造鄒族傳統家屋之經驗。

傳統家屋為鄒族特色建築,住屋空間型態與臺灣其他族群有很大差異,內部空間的相關習俗也具體呈現鄒族的宇宙觀、地理觀及人觀的文化社會意義。鄒族的家屋均座落在整平後的基地上,建造方式採用鄒族傳統工法(以木頭綁結及柱頂樑組成屋架等),且使用在地天然材料,與土地緊密結合。鄒族傳統家屋平面形式近似橢圓形,屋頂形式、柱位排列是其他族群沒有的形制,具顯著鄒族族群特色。遵循代代相傳之空間形式、建築材料、工法與技術、使用功能,蘊含深厚歷史意義。展現鄒族傳統建築技巧工藝。涵括鄒族傳統建築美學。使用鄒族傳統建築語彙、技巧、工藝與在天然建材,反映鄒族傳統家居生活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8

林煙朝是一位對獅頭舞藝充滿熱愛的製作者。從小時候開始,他就對獅頭舞深感興趣,自學研究,不怕失敗,不斷摸索製作技巧。他向舞獅師傅和竹編老師傅學習技術,並親自前往全國各地的武館和獅陣,向前輩請教製作方式和觀摩不同獅陣的神態。

2023-11-09

葉星佑交趾陶工藝技術成熟,手藝不僅傳承了純正的交趾陶釉色技術,其技藝細膩精湛,充分保存了本土交趾工藝的美感。臺灣交趾陶的技術主要源於廣東的五嶺以南,其地古名為「交趾」,起源於漢朝設置之交州,範圍包括今中國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境內。越南北半部與廣東石灣陶皆同屬唐三彩分支,於清中葉以後,由閩粵一帶工匠將其製作技術傳入臺灣。由於早期並無「交趾陶」或「交趾燒」的名稱,考據清光緒年間朝天宮翻修的帳冊,支付師傅的料錢,寫的是柯訓「淋搪」、蔡錦「淋搪」多少料錢,而許多老師傅也不以「交趾」稱之,只說「石搪」或「水搪」。據說日治時期,日人將交趾陶師葉王的作品送至巴黎參加萬國博覽會,評其為「東洋絕技」而受珍視,因此日本人又稱臺灣的交趾陶為「嘉義燒」,而「交趾燒」、「交趾陶」的名稱也因此沿用至今。事實上,臺灣交趾陶名稱雖源自於日本,但型式、作法、用途則源自中國,但後來卻獨立發展成具臺灣特色的多彩軟陶藝術。

2023-11-10

謝雅秀娘家祖傳手藝,由外祖母莊許汝(冠夫姓)和姨婆施許段(冠夫姓)傳承下來,母親謝莊蘭(冠夫姓)的五個姊妹皆習得此藝,謝雅秀從小耳濡目染,於13、14歲時開始學習纏繞線花的製作技巧,初中畢業後曾當過護士並利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幫忙製作纏花,而後北上工作才暫別纏花的製作工作。直到24歲返鄉結婚才又接下家中纏花的工作,除了持續以傳統工法製作,謝雅秀也製作創新的春仔花,並利用複合媒材和傳統春仔花結合,以因應當代的潮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