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藺草世界

苗栗縣苑裡鎮

藺草編-劉蔡腰

藺草編-劉蔡腰

苗栗縣苑裡鎮

阿嬤的藺草世界

藺草編-劉蔡腰

2023-11-09

劉蔡腰女士畢生致力於藺草編織,擁有超過80年的編織經驗,並且技藝純熟,能夠靈活編織各種圖案和文字,展現出極高的創意和技術水平。她不僅熟悉傳統的藺草編織技藝,還具有豐富的相關知識,並能夠傳承保存這一技術的形式。劉蔡腰女士的作品不僅受到文化觀光局的邀請辦展,還出版了作品專輯,為苑裡藺草編織的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提供了正確的體現。她的健康狀況良好,保持著傳統工藝藺草編織的傳習能力和高度意願。作為苑裡地區在地的資深藺草編織典範,她從7歲開始就在苑裡編織藺草作品,並持續不斷地傳承藺草編織技藝,為當地的文化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


苑裡藺草編織的起源,相關文獻有不同的見解,「苑裡藺草編織」與「大甲蓆帽」,這兩者名稱的爭議,自昭和十年(1935年)台灣總督府在台北舉辦「臺灣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起爭論迄今(張仲堅,2010)。有研究者認為,以今日的行政區劃分,爭論往昔產業形成名義,易陷入狹隘的地域觀念,恐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張仲堅,2002);然而,致力於地方知識建構的人類學者紀爾茲認為,文化詮釋興起一種轉變,應從人類生活起居過活的行動中去建構文化的多樣性,並應將社會從編織到巨大的因果中轉變為安置於當地人的認知建構中以求解釋(2002,楊德睿譯),於是建立當地人所屬的語彙而非他人的詮釋來建構屬於在地的地方知識有其重要性。此外,近來年隨著臺灣於1990年代興起的社區總體政策的推動,由下而上的地方意識逐漸蓬勃發展,苑裡帽蓆界及文史工作者多年來也積極為苑裡藺草編織產業奔走正名,主張藺草產業不應再統稱為「大甲蓆帽」,而應建立「苑裡藺草編織」的發展脈絡與獨特性。本調查研究的文獻探討將在建立地方知識的基礎上,嘗試從相關文獻及調查報告等史料,梳理苑裡藺草編織的獨特性,並佐以此次調查研究的訪談採集發現,探討苑裡藺草編織的源流與工藝發展歷程。是為維持家計而習得此項技藝。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手工傳統技藝逐漸沒落,因深感可惜與不捨,決定【藺起爐灶】重新投入藺編的領域,以創新的工藝,讓藺草編織展現不同的藝術價值。保持具有的傳統編織技法,壓一、壓二、揀花圖案變化、增減支、起底至收邊編法、注入新的元素、從橫編創出直編法、從傳統平面作品創出立體一體成型作品,並結合中國結元素,創作突破性的藝術品,展現出傳統藝術的實用性與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1

寺廟彩繪在台灣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表現,更是具有歷史性、人民性和地方特色的藝術。然而,這項傳統藝術正面臨嚴峻挑戰。隨著社會現代化和寺廟建築的改建,傳統的寺廟彩繪受到威脅。木造廟宇被水泥、石雕取代,傳統的彩繪技藝因此逐漸失傳。這種變遷不僅在宜蘭,而且在台灣各地都普遍存在,傳統寺廟彩繪的美麗和獨特性因此面臨消失的風險。

2023-11-01

竹木雕刻源遠流長,竹雕被視為藝術的代表之一,起源於古代文人將詩文、圖畫刻於竹上。宋代至明代,竹雕融入了建築庭園裝飾,成為當時藝術的瑰寶。臺灣的氣候適合竹子的生長,因此竹雕在這片土地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竹雕的成功端賴著作者對竹材特性的深入了解和雕刻技藝的純熟。陳春明先生是竹雕藝術的傳承者,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還兼容了傳統和現代的風格。他是全國性知名藝師,符合傳統藝術登錄的審查基準,因此值得被登錄保存。

2023-11-09

陳啟村藝師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傳統木雕知識與技藝。他師承福州派林依水師傅,並在著名佛具店「人樂軒」磨練技巧,掌握粧佛雕刻、漆、粉線裝飾等技法。他的作品反映了府城福州派粧佛藝術的特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和知識。陳啟村藝師將傳統木雕技法與現代素描、雕塑和美學理論相結合,以精湛的刀工表現人物的表情、衣紋和姿態。他的作品融合了東西方學習方式,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特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