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繡黼藝師

臺南市中西區

繡黼-嚴訓祥

繡黼-嚴訓祥

臺南市中西區

臺南繡黼藝師

繡黼-嚴訓祥

2023-11-09

刺繡是家傳技藝,嚴訓祥的父親至臺灣後才傳授給他。嚴訓祥為福建林森人,祖父時即以繡莊為業,親戚族人中亦有開設繡莊者約六家,幾經社會轉移變遷,現只剩兩家尚在開業中。刺繡成品中如八仙彩、涼傘,大多以各種歷史故事之情節為主題,如水淹金山寺,西遊記等,另外成品尚有佛衣,桌裙等。刺繡創作流程須先行繪製圖樣,再用電動針車繡出平面圖案,然後填塞棉花,使其呈立體狀,再繡上金線,最後修飾、紮裡布即完成。

嫻熟福州派宗教繡品技藝的工序與技巧,繪稿繁而不亂,擅長金銀繡線配色,體現宗教刺繡藝術的常民美感,具有藝術性。戰後來臺第一代師傅,為臺南繡莊界輩分最高藝師,熟知宗教刺繡工序與「形、體、色」之設計原則,技藝生命史可反映府城刺繡工藝之變遷,富有特殊性。福州派繡黼技藝在臺南開枝散葉,傳徒繁多;繡品並附加添使用府城陳玉峰繪稿圖樣及朱玖瑩書法字體,地方流派特色顯著,具地方性。

相關文章

2023-11-08

十四歲國小畢業後,就跟著苑裡姑父處學習木雕,姑父就是他木雕的啟蒙者及帶領者,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學院派訓練,完全靠著他的手、及思想發揮,所謂「興之所至,雕刻刀亦隨之」,最能形容他的創造過程,目前有小兒子張光卿一起從事雕刻工作,佛像市場消退後,開始製作手工檜木花瓶。

2023-11-10

保存者為鹿港細木作名門王漢松先生之後嗣,自十七歲起入門拜師學藝,迄今已有34年之藝術歷程,以手工古法「榫卯技術」製作,具細木作、家具製作、木質器物、家具修復之技藝,其細木作工藝精細、樸實、美觀尤擅「異木鑲嵌」,以造型為勝、以鑲嵌技法為奇,穠纖合度的優雅古風與現代設計的功能並具,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泉州派的做法,以古法製作榫卯家具,更於幾所大學院校講授「台灣傳統細木作家具」課程,曾任文建會(現今文化部)「台灣傳統細木作家俱技藝傳習計畫-傳習師」,具傳習能力及意願,能完整記錄工法,且傳承兒子王維元(第3代),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曾多次獲得國家工藝獎佳作獎、傳統工藝獎等獎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

2023-11-09

王永源出生於北勢街,父親王西海,18歲開始跟隨其兄王永川學習木工技藝,在永川大轎期間40年,於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6月開始創業,現為永圓傳藝負責人。雕刻工藝可概分為金刻、木刻、石刻,大多和建築裝飾與日用器皿有密切關係。中國自商周起,各種石器、陶器、玉器上圖紋裝飾即頗為盛行,如雲雷紋、饕餮紋等,這時期的雕刻工藝與當時宗教體系、宇宙認知概念緊密結合。 臺灣雕刻及木工藝的發展,源自明末清初中國來臺的「唐山師」,其中有些應聘來臺工作,工作結束即返回,亦有些在臺灣定居開枝散葉,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塑師傅或追溯其祖師,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