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臺中市大甲區

夾紵漆器-廖勝文

夾紵漆器-廖勝文

臺中市大甲區

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夾紵漆器-廖勝文

2023-11-09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西元1916年,日人在本市新富町二丁目一番地(現今民族路接近三民路),設立「山中工藝所」,製造美術工藝品,也開啟了漆器技藝於本市發展之先機。漆器歷史可遠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漆係採自漆樹之「生漆」,其有耐酸、耐熱效能,塗刷於器物上具有隔絕效果,可防止木材腐壞,因此其後也發展至家具裝飾,明代更有《髹飾錄》詳撰漆藝技法,可見其歷史悠久及與生活關連之緊密。漆器工法繁雜,胎體以漆層層包覆,每層塗刷、陰乾、打磨相當耗時,如係「脫胎」(夾紵)製作,則更是曠日費時,且生漆與皮膚接觸常引起過敏反應,俗稱漆咬,導致漆工藝傳承並不容易。

相關文章

2023-11-09

吳彩卿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吳彩卿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彩卿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2023-11-08

高雪珠女士在擅長運用賽德克族文化代表之菱形紋、彩虹橋、祖靈眼、豆紋、穀紋等花紋,作品表現精銳且技藝精湛,顯著反映傳統與現代美之特色;亦熟稔傳統苧麻線材產製工序,包含剝麻、染煮、捻紗等過程。高雪珠女士曾擔任多所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織布課程講師,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並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高雪珠女士長年居於部落,傳統織布技藝承繼部落耆老而來,長時間學習、研究、創新,為族群內具代表性之織藝保存者,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8

鄭玉鑛是澎湖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木雕師傅,他傳承自家族的木雕技藝,主要以雕刻佛像為主。在澎湖,由於宮廟眾多,各廟的需求各有不同,有大型造型的神像,也有小型的陪祀神和分身神。而在民宅和漁船上供奉的神像大小差別不大,而且由於各村里供奉的主神不同,加上正殿、二帝(王/媽)、三帝(王/媽)等的區分,使得澎湖地區的宗教信仰具有多樣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