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臺中市大甲區

夾紵漆器-廖勝文

夾紵漆器-廖勝文

臺中市大甲區

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夾紵漆器-廖勝文

2023-11-09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西元1916年,日人在本市新富町二丁目一番地(現今民族路接近三民路),設立「山中工藝所」,製造美術工藝品,也開啟了漆器技藝於本市發展之先機。漆器歷史可遠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漆係採自漆樹之「生漆」,其有耐酸、耐熱效能,塗刷於器物上具有隔絕效果,可防止木材腐壞,因此其後也發展至家具裝飾,明代更有《髹飾錄》詳撰漆藝技法,可見其歷史悠久及與生活關連之緊密。漆器工法繁雜,胎體以漆層層包覆,每層塗刷、陰乾、打磨相當耗時,如係「脫胎」(夾紵)製作,則更是曠日費時,且生漆與皮膚接觸常引起過敏反應,俗稱漆咬,導致漆工藝傳承並不容易。

相關文章

2023-11-01

謝振發師承洪坤福派下「五虎將」之姚自來,專擅於泥塑與剪黏工藝,自民國50年入行習藝,具多年實作經驗且承作如大龍峒保安宮、草漯保障宮、臺北關渡宮、板橋接雲寺、萬里昭靈宮等名廟等經驗,體現其高度的技藝及文化表現水準。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條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

2023-11-10

十七歲時發現左鄰右舍靠編草賺進不少金錢,所以求婆婆讓其學編草,從此開始與藺草為伍的生活,藺草編織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家裡經濟。 1945年因全家移居台東縣豐里里,雖對藺草編織依依不捨,但也無奈的和它揮手道別。離開清水鎮,到了52歲孩子都長大了,才開始擁有自己時間,藺草又回到了她的身邊。 沒有師傅、沒有束縛也沒有經濟壓力,想到了什麼就做什麼,和西部編織者最大不同,就是將平面轉化為立體,這些立體人物、動物的編織蛻變,使作品脫離〝用的藝品〞而進入〝欣賞藝品〞。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江雅蕾(Angkil)出生於北排灣族亞族Ravar(拉布爾)中的貴族家族Tjatjimaraw。江雅蕾自1993年起,與丈夫雷賜一起工作並學習琉璃珠及鑲嵌珠畫的工藝與相關知識,兩人於1996年一同研發出晶土水玉琉璃珠 。 江雅蕾承襲古琉璃的工藝技法,充分展現北排灣族亞族布曹爾(Vuculj)及拉瓦爾(Ravar)在地圖騰與形制。江雅蕾成立「三地門排灣三寶工藝館」並擔任「晶土古琉璃珠」負責人,積極辦理琉璃珠教學。並在排灣族各部落長期擔任琉璃珠講師,投入琉璃珠製造、研發與口傳之傳習。傳習範圍包含屏東、臺東等地;傳習對象除排灣族外亦含括布農、卑南等族群,實踐傳統文化產業傳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