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工藝師

雲林縣北港鎮

粧佛-陳明洲

粧佛-陳明洲

雲林縣北港鎮

國家級工藝師

粧佛-陳明洲

2023-11-08

十餘歲置身於台北,拜下泉州派藝師。學藝時間初為照料師傅起居,後開始接觸磨砂修光、修胚等雜務。於服兵役後回嘉義落腳,開始駐紮於雲嘉南各佛具店進行打粗胚。工藝精巧傳神,因此,曾一日開釜粗胚高達5至6尊,可見洲司當時之重要地位。後深耕於北港鎮,經營神山堂雕刻社。後期接觸林派(林起鳳司)泥塑佛像,融合運用於泥塑及木雕。然,於洲司作品可見到融合泉州及泥塑、林派工藝精髓。 目前為洲司獨立創作,無收學徒。傳統工藝分工細膩,技藝精湛,為雲嘉南佛像雕刻業界知名木雕藝師之一。

神像是宗教祭祀的主體。台灣民間信仰的神祇十分龐雜,以神靈崇拜為主體的傳統宗教信仰,對於崇拜對象的形象塑造極為重視,因此也就帶動了神像雕塑工藝的發展。 製作神像的材質,包括木、泥、石、陶、紙、金屬等多種,但以木質佔絕大多數。神像的製作方式主要有木雕、紙紮、泥塑、脫胎等技法。製作木雕神像,一般通稱為「神像雕刻」,民間則稱為「刻佛仔」。 神像雕刻,不僅是台灣民間流傳時間最長、生命延續最久的一項古老傳統手藝,同時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項民間藝術。素有「農業大縣」之稱的雲林縣,是台灣地區寺廟最多的地方之一。廟多神亦多,造就神像雕刻行業格外蓬勃興盛。民國五、六十年代,雲林縣民間各種技藝,從業人口最多的行業,「木雕類」的神像雕刻始終名列前茅。 臺灣的神像藝術在傳承與開創上,乃經歷了兩、三百年的發展而形成。兩、三百年前隨著移民由家鄉分香、分靈渡海而來,新家園安定之後,便聘內地唐山師傅雕刻神像奉祀,台灣第一、二代神像皆出自唐山師傅之手,台灣本土的神像雕刻師傅幾手全部來自福建的漳、泉、福三州的後裔,或者師溯其祖師必是來自這三個地方。

相關文章

2023-11-01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08

陳三火是一位從事剪黏工作已有五十多年經驗的藝術家。他對傳統剪黏工藝非常熟悉,了解傳統剪黏的知識、題材和技藝,並且能夠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創造新意。他的創作不受限於傳統寺廟剪黏藝術的框架,甚至顛覆傳統觀念,善於運用多元材料,但仍然保持著剪黏工藝的本質。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獨創性和藝術價值。

2023-11-10

蔡龍進精擅傳統門神彩繪,整體型態、色彩光影配置,有氣韻,具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目評定基準。蔡隆進早年師承潘麗水先生「手染法」精隨,復以仿擂金技法,有其特色,具特殊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化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2目評定基準。蔡龍進四十年來作品散見於全臺指標性廟宇,尤其近年來以新北市重要古廟翻新或修復工作為主,對地方文化保存有其貢獻,具地方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3目評定基準。蔡龍進曾參與古蹟、歷史建築工程,彙整傳統彩繪之工序、工法及工料,並從事教學推廣工作,於華梵大學、屏東科技大學講授歷史古蹟修復課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