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樸心雕刻童趣

雲林縣四湖鄉

粧佛-丁宗華

粧佛-丁宗華

雲林縣四湖鄉

純樸心雕刻童趣

粧佛-丁宗華

2023-11-08

1979年,在臺北市「華山佛俱店」當學徒,拜林丹明為師,當時店裡有很多系的師父來幫忙,以福州派為主,丁宗華有向師父們請教,並在學習過程中融合其他派系,所以學習得比較多元。丁宗華先生具有木雕、彩繪、粉線雕等多方面工藝能力,具神像雕刻傳統手法精湛,並學習粉線、漆線技巧,從畫稿、雕刻、粉彩等皆兼擅包含入神式,粧佛過程皆可獨立完成。丁宗華先生積極參與至學校及單位工藝推廣及教育,具有傳習的能力與意願。丁宗華迄今從事粧佛工藝已逾40年,並曾參與宮廟的神像修復與整修工作,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神像是宗教祭祀的主體。台灣民間信仰的神祇十分龐雜,以神靈崇拜為主體的傳統宗教信仰,對於崇拜對象的形象塑造極為重視,因此也就帶動了神像雕塑工藝的發展。 製作神像的材質,包括木、泥、石、陶、紙、金屬等多種,但以木質佔絕大多數。神像的製作方式主要有木雕、紙紮、泥塑、脫胎等技法。製作木雕神像,一般通稱為「神像雕刻」,民間則稱為「刻佛仔」。 神像雕刻,不僅是台灣民間流傳時間最長、生命延續最久的一項古老傳統手藝,同時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項民間藝術。素有「農業大縣」之稱的雲林縣,是台灣地區寺廟最多的地方之一。廟多神亦多,造就神像雕刻行業格外蓬勃興盛。民國五、六十年代,雲林縣民間各種技藝,從業人口最多的行業,「木雕類」的神像雕刻始終名列前茅。 臺灣的神像藝術在傳承與開創上,乃經歷了兩、三百年的發展而形成。兩、三百年前隨著移民由家鄉分香、分靈渡海而來,新家園安定之後,便聘內地唐山師傅雕刻神像奉祀,台灣第一、二代神像皆出自唐山師傅之手,台灣本土的神像雕刻師傅幾手全部來自福建的漳、泉、福三州的後裔,或者師溯其祖師必是來自這三個地方。

相關文章

2023-11-01

1966年由專業佛像畫家姨丈曾竹根先生的啟蒙。1970年初中畢業後到台南繼續向姨丈習藝。姨丈為了擴展劉家正老師的繪畫領域,將之帶往雲鵬工藝社(專業寺廟彩繪)拜師丁網先生(師承潘春原)。在此期間,劉老師仍常趁工作閒暇之餘向姨丈學習佛像畫。後因雲鵬工藝社專注於寺廟彩繪,精細處皆需另聘當時著名畫師潘麗水與蔡草如二人作畫,因而有幸師事兩位老師。於台南習藝前後共約10年整。

2023-11-01

1925年,廖啟明先生在新竹頂竹圍創立合成玻璃廠,開啟了竹塹玻璃產業的發展時代。1939年,日本人設立了台灣高級硝子工業株式會社。1954年,新竹玻璃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60年,公司設立了工藝部門,開始生產工藝玻璃。在1960到1980年間,空心玻璃、實心玻璃和拉絲玻璃等技術得以發展,尤其在聖誕燈製造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2023-11-09

施菊花(Muia Sunavan)的傳統布農族男子服飾代表了布農族文化中的身份和認同,這種織布技藝在物質文化和技法方面都具有價值。她使用傳統的織布工具,不僅保留了舊有的圖樣,還展現了她的創造力,使得織物圖案具有變化和多樣性。這種創新和傳統技藝的結合,使得施菊花的作品具有深厚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她的工藝不僅保護了傳統文化,還為布農族的藝術傳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