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僅存竹盾工藝師

臺南市關廟區

竹籐盾牌製作-翁明輝

竹籐盾牌製作-翁明輝

臺南市關廟區

臺灣僅存竹盾工藝師

竹籐盾牌製作-翁明輝

2023-11-08

翁明輝的繼父方老莊是製作竹盾的師傅,他在1959年向隔壁的清水祖師廟借了一面盾牌參考。因為當時關廟有廟會活動,陣頭急需使用盾牌,繼父將借來的盾牌賣給了陣頭。但當他要重新製作盾牌歸還給原主時,他卻突然罹患青光眼,加上重感冒,導致雙眼失明。在這種情況下,翁明輝接手學習如何製作盾牌。繼父解釋製作步驟,母親則在旁協助指導,最終完成了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開啟了他的盾牌製作生涯。

在1950至1960年代,關廟和龍崎地區幾乎每家每戶都在生產竹編用品,除非是較富裕的家庭,否則都在製作竹編產品,有時甚至還會將高級竹器外銷到國外。翁明輝當時製作的竹編產品主要是最基本的粗製品,例如5尺半、6尺,甚至製作達到8尺(約242公分)的大型竹編器具。他會根據客人的要求製作不同樣式和大小的竹器。


臺南市關廟區因為位於北迴歸線以南,氣候溫暖,關廟及鄰近地區竹林茂密,盛產長枝竹,亦有刺竹與綠竹。明鄭時期,先民開墾就地取材,拿竹子製作農具及生活用品,多數竹工藝屬於粗竹工。日治時期,婦女小孩以做竹器作為副業,生產籮筐、罩籠、菜籃、畚箕及斗笠等竹器,並輸往日本本土。 在臺灣一般宮廟的陣頭表演中,多能看到宋江陣,其陣形源自章回小說《水滸傳》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陣頭的兵器有頭旗(烈火旗)、雙斧、杈、月牙鏟、鉤、雲南斬馬刀、齊眉棍、雙刀、關刀、盾牌與短刀、鐵棍、傘等,其中「盾牌」則是用以掩蔽身體、抵禦兵刃矢石的防禦性兵械。因此,訂製盾牌的也多是傳統宮廟的宋江陣。

相關文章

2023-11-01

石地發兼具「頭手」、「平直手」與「晟手(修手)」等各階段石雕技術,擅長運用各式工具與工法以完成作品,並孰悉及反映作品題材之典故與內涵。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1款認定基準「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

2023-11-10

馬毓秀女士在天然染色領域已有逾三十五年的研究經驗,長期與陳景林先生合作,致力於天然染色的研究、試驗和教育推廣,對臺灣的染織工藝產生深遠的影響。她的學藝過程始於1984年,當時陳景林參加了一個由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舉辦的暑假工藝研習。在這個研習中,陳景林的染織課程引起了馬毓秀極大的興趣,兩人決定一同拜師婁經緯老師學習。婁師曾在1959~62年間任職美援機構,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將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帶回台灣。馬毓秀和陳景林在婁師門下學習了長達三十年,形成深厚的師生情誼。

2023-11-08

林煙朝是一位對獅頭舞藝充滿熱愛的製作者。從小時候開始,他就對獅頭舞深感興趣,自學研究,不怕失敗,不斷摸索製作技巧。他向舞獅師傅和竹編老師傅學習技術,並親自前往全國各地的武館和獅陣,向前輩請教製作方式和觀摩不同獅陣的神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