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木雕技藝展現神佛莊嚴慈悲

雲林縣斗六市

木雕-張文議

木雕-張文議

雲林縣斗六市

精湛木雕技藝展現神佛莊嚴慈悲

木雕-張文議

2023-11-08

十四歲國小畢業後,就跟著苑裡姑父處學習木雕,姑父就是他木雕的啟蒙者及帶領者,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學院派訓練,完全靠著他的手、及思想發揮,所謂「興之所至,雕刻刀亦隨之」,最能形容他的創造過程,目前有小兒子張光卿一起從事雕刻工作,佛像市場消退後,開始製作手工檜木花瓶。


神像是宗教祭祀的主體。台灣民間信仰的神祇十分龐雜,以神靈崇拜為主體的傳統宗教信仰,對於崇拜對象的形象塑造極為重視,因此也就帶動了神像雕塑工藝的發展。 製作神像的材質,包括木、泥、石、陶、紙、金屬等多種,但以木質佔絕大多數。神像的製作方式主要有木雕、紙紮、泥塑、脫胎等技法。製作木雕神像,一般通稱為「神像雕刻」,民間則稱為「刻佛仔」。 神像雕刻,不僅是台灣民間流傳時間最長、生命延續最久的一項古老傳統手藝,同時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項民間藝術。素有「農業大縣」之稱的雲林縣,是全台寺廟最多的地方之一。廟多神亦多,造就神像雕刻行業格外蓬勃興盛。民國五、六十年代,雲林縣民間各種技藝,從業人口最多的行業,「木雕類」的神像雕刻始終名列前茅。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泰武鄉)技術保存者沈萬順(Terorelailai,得路的·來賴)於1950年11月17日生於屏東佳興部落舊社。國小畢業後跟隨父親沈秋大學習木雕。直到父親八十歲過世後,於1996年他開始接手父親的木雕事業,在1997年,沈萬順以個人名義發表了第一件作品「母愛」。之後他積極參與每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大賽,在 2000年時獲得全國文藝季原住民木雕獎器物類第一名。萬順的雕刻風格承襲其父親沈秋大,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的作品,而彩繪是其常用技法。沈萬順的木雕作品上色技巧與用色習慣同樣承襲自父親,通常以油漆上色,木頭原色為基底,再施以黃、紅、白、黑等色點綴,透露出原住民與土地共生與共榮的關聯性。在刻劃人物上,沈萬順以粗厚矮壯的身軀、臉部鮮明的T字部位,形成純樸堅毅的人物造型風格 。作品特徵為臉部有明顯的雙眼皮與高鼻梁,左、右鼻翼有裝飾性的弧線,嘴角含笑,顯得獨樹一格。此外,沈萬順所代表的沈家,與同在佳興部落發展雕刻的高家,兩家風格差異最大之處在於人像臉部所面對的方向。高家的創作中,人像臉部大多偏向左側或右側;而沈家的人像雕刻則是臉部朝前,沈萬順的木雕人像作品中,幾乎全部都是臉部朝前,僅有極少數的一、兩件人像作品臉部朝向側面 。沈萬順的作品中,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或木桌椅,皆深刻地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並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部落土地與族群歷史,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級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

2023-11-02

曾樹枝先生是南投陶手擠坯技法的傳統藝術保存者,他擁有超過60年的陶藝製作經驗,尤其擅長手擠坯技法,成就了許多優秀的陶瓷作品。南投陶的手擠坯技法是一種獨特的成型方法,它需要將土條一節一節地推擠、搓合,然後用陶拍將作品打磨,形成堅固的陶器。

2023-11-10

小西天神像雕刻鋪位於鹿港民族路上,源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大街的「小西天佛莊」,以泉州派的雕刻手法為主,在雕工、造形、漆線、紋飾、色澤各個方面,皆具特色,吳家先祖吳田在清道光年間,帶著數千種神像造型的丹青圖本,攜子吳虎渡海來台,並於鹿港落地生根。到日治時代,日人禁止民間奉祀神明及宗教活動,更監視小西天來台第四代傳人吳武貢行動,不准其雕刻神像,吳家頓失所依生計來源,但,吳武貢私下偷偷把技藝口傳給當時年僅十一歲的兒子吳清波,小小稚齡吳清波在一刀一鑿中默默繼承祖業,三十歲時父親面授整套命理、符咒儀式大法後始真正出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