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竹藤編藝師

臺南市關廟區

竹籐編-盧靖枝

竹籐編-盧靖枝

臺南市關廟區

台南竹藤編藝師

竹籐編-盧靖枝

2023-11-08

盧靖枝是台灣關廟鄉香洋村的竹編藝師,生於1946年。她從小隨父母在家學習竹編技藝,並且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藝術創作課程。在竹編沒落後,她在1970年代轉型為精緻化及創作,屢次獲得獎項,並且受邀參展。儘管她並未開設店面販賣作品,但對竹編技藝充滿熱忱,並且願意應邀設計製作特殊器具。她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每件作品都是她引以為傲的成就。

盧靖枝的創作技巧來自於自我挑戰,她嘗試不同的編法,並創作出多樣化的花樣和圖案。儘管她沒有受過正統的藝術訓練,但她的創作才華使她成為竹編領域的獨特存在。目前,她主要以應邀參與高階竹編教學和參展創作為主,並將基層教學的工作交由她的兒子張永旺負責,以便在社區大學和各中小學傳承竹編工藝。

臺灣竹工藝的發展,始於先民的就地取材,自製日常用品。至雍正年間開禁後,才開始有較精緻的竹製品輸入,尤以閩、粵兩地的式樣更為顯著。 日治時期則開始竹製家具的外銷,另一方面,日本亦從臺灣招聘竹工師傅赴京都從事新設計的竹器製作,如:嘉義徐振生、鹿港陳贊成、二水許正等人,即皆一時之選,其間竹釘的使用,則被認為是一大創見。 不久,又在關廟與竹山各設立竹編研習所,對台灣竹藝產業化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如今精湛的竹編藝師如竹山的黃塗山、吳聖宗(已謝世),關廟的塗坤山等即為當時的學員。日治時期家具業以嘉義、斗六、鹿港、竹山等地較為發達,亦具有專業的性質,而竹編業多為副業,以關廟較多。 到了1950年左右,臺灣竹材加工約近2萬人從事生產,尤以關廟鄉為大宗,1956年左右,大量塑膠製品投入市場,竹工藝因而沒落,關廟受到波及,乃漸轉型以籐加工為主。至1960年代,竹製品加工形態由手工轉為機器,先後在竹山、草屯、關廟、鹿港、布袋、埔心、木柵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術的訓練。故而1960年至1970年間,業者開始設立工廠,專事外銷生產,產品以籃、盤類為主,竹器業者有百分之70以上是在此時期設立;不過,手工編織仍佔大部份。 唯近年來,受東南亞地區廉價勞工及竹藝品大量傾銷之故,臺灣的竹製品因而一落千丈,瀕臨消失。一些竹藝業者紛紛轉行或至國外投資設廠,目前臺灣的傳統竹器製作供需數量甚微,外銷幾乎完全中斷,只有部份家庭式小工廠及少數竹藝家以內銷方式經營而尚存,傳統竹藝的存續實為隱憂之問題。

相關文章

2023-11-08

廖慶章具備傳統彩繪、素描和水墨畫等多方面技能。他的作品在表現傳統風格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美學觀念,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他的傳統技法非常優秀,熟練掌握各種色料在不同材質上的運用,並能自如地創作出自由寫意的作品。他的作品源於傳統廟宇彩繪,受到台南潘氏門神華麗風格的影響,同時也融入當代水墨精神,具有個人風格和地方流派特色。

2023-11-08

從事木偶雕刻超過50年,作品在布袋戲界素有「潮州尪仔」之稱號,作品遍佈全省多數布袋戲團、傀儡戲團、蒐藏家,高雄皮影戲館也有蒐藏。蘇明雄是屏東縣潮州鎮的木偶雕刻保存者。他的興趣源於父親和哥哥的布袋戲活動,起初他學習布袋戲後場,逐漸對戲偶的製作產生了興趣。從15歲開始,他開始自學戲偶雕刻。

2023-11-01

尤瑪‧達以其巧手與智慧,呈現出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的極致之美。她的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泰雅族祖靈信仰與社會秩序具體實踐的象徵。使用苧麻為原料,搭配天然植物染料,尤瑪‧達陸藝師的織布作品展現了獨特的文化色彩,在染織藝術與藝術史上具有卓越的價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