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木雕大師

臺南市中西區

木工藝-陳啓村

木工藝-陳啓村

臺南市中西區

入木三分木雕大師

木工藝-陳啓村

2023-11-08

陳啓村自國小畢業後,14歲開始師承福州籍林光華老師的光華佛店學習雕刻佛像,經歷四年磨練,於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學成出師,進入當時臺南頗具盛名的福州派「人樂軒佛像雕刻店」擔任頭手初胚師傅,工作之餘積極走訪各地寺廟,並帶著相機仔細記錄寺廟的神佛像及建築木工藝的木雕技法與表現意象,奠定木雕的重要基礎。退伍後積極學習素描與雕塑,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自行創立啟村雕塑工作室。


木雕是一種細緻的藝術,與石雕表現出來的渾厚美不同。中國南方建築的木雕在清代發展至一個高峰,木作器物、家具與建築皆崇尚雕刻,蘇州的東山家具、浙江東陽的木雕、廣東潮州的建築木雕皆聞名海內外。臺灣寺廟的木雕多源自中國泉州、漳州與潮州,少部分則為福州匠師。

相關文章

2023-11-09

施菊花(Muia Sunavan)的傳統布農族男子服飾代表了布農族文化中的身份和認同,這種織布技藝在物質文化和技法方面都具有價值。她使用傳統的織布工具,不僅保留了舊有的圖樣,還展現了她的創造力,使得織物圖案具有變化和多樣性。這種創新和傳統技藝的結合,使得施菊花的作品具有深厚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她的工藝不僅保護了傳統文化,還為布農族的藝術傳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2023-11-10

葉寶蓮,嘉義朴子人,國小畢業後,為了改善家境,進入朴子當地從事竹編生產外銷、由天主教堂設置的「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藉以幫助家計,當時在早先進入的女工引領下,在此做工的同時也習得竹編的手藝,並開啟了竹編人生,也為往後的竹編之路奠定基礎。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前期曾聘請臺南關廟的張素女女士擔任講師,教授竹編,而張素女女士乃出身於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設置之關廟竹細工訓練班的學員,當時曾受教於日後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竹編工藝的技術保存者黃塗山老師,而葉寶蓮經由早先進入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女工引導之下,也承襲了融合竹山與關廟兩地的竹編體系。 民國63年,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主事者林文夫老師,應聘至竹山高中協助創立美術工藝科,並擔任科主任之職,由於該科以竹工藝為發展重點,林文夫老師乃帶領葉寶蓮等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人員,隨之前往竹山,協助竹編的教作。而來到竹山工作的這段機遇,也成為葉寶蓮日後定居於南投,以及進一步研習竹編技藝的重要機緣。 成婚後葉寶蓮定居於南投鹿谷,在家做全職的家庭主婦。時隔二十年,孩子皆已成年並在外求學,原本忙於照顧家人日常起居的日子,悄然靜下,閒暇之際,便想著做些什麼,想起年少在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時,也練就一手剖竹篾的功夫與編竹的手藝,如果有機會再進修,學習不同的技法,一方面可做些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也可充實生活;時值民國87年,恰好透過友人的分享而得知舉辦於竹山社寮的竹編課程與竹編展覽(該展覽為「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下的「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授課一年後的成果展,展出於民國87年全國文藝季「竹的故鄉 前山第一城」,課程講師為黃塗山老師),好奇之下便前往參觀,在展場中看見黃塗山老師的作品,大為驚嘆,竹編竟可做出如此精美的作品,震撼之時,潛藏於心中許久的竹編之情也湧上心頭,由於具備竹編基礎,且有意再進修,便進一步詢問並報名參加「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正式成為黃塗山老師的門下弟子,直至民國89年結業。同年,首次參加競賽,榮獲第八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優選。 隔年,民國90年起至94年間,應鹿谷鄉公所之聘,於鹿谷鄉小半天、內湖、廣興、永隆等社區教授竹編,傳承手藝,其間也曾受鹿谷鄉農會之邀,擔任家政班竹編講師。

2023-11-08

潘岳雄是一位彩繪藝師,來自彩繪藝術世家。祖父潘春源和父親潘麗水都是台灣彩繪領域的知名人士。潘岳雄在藝術上得到了祖父和父親的真傳,他的彩繪作品廣泛應用於門神、樑枋和壁堵等,呈現出非常生動、自然、充滿氣勢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精緻、高度可觀,繪畫技巧非常優秀。潘岳雄不僅持續從事彩繪工作,還在多地進行講學和傳習,培養了眾多的學徒,對於傳統彩繪工作有著使命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