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廟宇做到神像剪黏國寶大師

臺南市麻豆區

剪黏-陳三火

剪黏-陳三火

臺南市麻豆區

從廟宇做到神像剪黏國寶大師

剪黏-陳三火

2023-11-08

陳三火是一位從事剪黏工作已有五十多年經驗的藝術家。他對傳統剪黏工藝非常熟悉,了解傳統剪黏的知識、題材和技藝,並且能夠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創造新意。他的創作不受限於傳統寺廟剪黏藝術的框架,甚至顛覆傳統觀念,善於運用多元材料,但仍然保持著剪黏工藝的本質。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獨創性和藝術價值。

陳三火不僅有多位傳承門徒,多年來也在學校、地方文史機構等地從事教學和推廣工作。他具有高度的傳授能力和熱忱。陳三火是洪坤福派剪黏工藝的傳承者,對剪黏工藝有著深入的體驗和詮釋能力。他能夠突破傳統的表現方式,開創新的局面,是剪黏文化脈絡下的合適代表人物。

臺灣剪黏工藝隨移民傳入臺灣,大約在清代中期,並具清晰的師承脈絡;臺灣剪黏的材料,有拋棄的實用杯碗,或進口的大陸製作剪黏的專用彩色碗、日本杯碗,或彩色玻璃、壓克力及塑膠片,也有本土燒製的彩色專用碗。1980年代以後,又出現開發模具、灌漿燒製的淋搪製品,深具各時代特色及文化生命力。

相關文章

2023-11-01

楊瑞西先生傳承自傳統泥塑、剪黏工藝系統,造型、構圖、佈局及設色等極具宗教文化及民俗意趣,遵古法施作,如五股助順將軍廟之泥塑、剪黏作品,具備相當卓越的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辨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目:「具有藝術價值者」之登錄基準。

2023-11-09

吳彩卿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吳彩卿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彩卿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2023-11-09

王郭挺芳出身自保守的公務員家庭,兒時會到舅父魏得璋的雕刻工作室學習雕克和繪畫,臺南高商畢業後出社會的他,以穩定家計為先,自行創業經營電器材料行,事業十分順利。一次到香港旅行時,在書店看到一本傳統藝術的書籍提及磚雕,發現「磚雕」在傳統建築裝飾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於是當時經常運用工作之餘,由第三國出入中國大陸尋找磚雕遺蹟及技藝。 因當時臺灣無人能教他這門技術,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結束事業,踏上藝術追尋之路,背起行囊隻身遠赴中國各地習藝,一去將近一年。初至中國安徽省之時,沒有朋友也不敢主動詢問,挺芳師租了一輛腳踏車四處尋訪,在一星期後於歙縣找到了一位磚雕師傅,便央求師傅:「你讓我住下來,教我雕磚,我刻給你看。」傳統技藝的師傅沒有教學系統、教材及手稿資料,僅能口述教學,因挺芳師具有木雕底子,經師傅指導、加上一番苦學後,從中國安徽將這門幾近式微的工藝技術帶回臺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