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傳承,代代相傳

臺南市麻豆區

麻豆紀安宮金獅陣

麻豆紀安宮金獅陣

臺南市麻豆區

看見傳承,代代相傳

麻豆紀安宮金獅陣

2023-11-07

麻豆鎮「紀安宮」,創立於西元1700年,主祀東晉淝水之戰謝安,至今已逾三百多年。「麻豆紀安宮金獅陣」與本縣已登錄縣定傳統藝術「西港廣慈宮金獅陣」互為獅母與獅子,為西港香入廟時,能同時進入西港慶安宮王府參拜的兩隻獅。「麻豆紀安宮金獅陣」源於烏竹林廣慈宮現任主委謝顯森之曾祖父謝燕(俗稱燕師),約至西元1881年前後延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其獅頭之製作仍沿用舊習,以泥土製成模型,再用牛皮紙、報紙及紗布一層一層包裹,修飾完成裱糊後,藉由日光照射整個模型成堅硬狀態,再用竹子固定後,用藤條片作為綁線,最後加以粉飾、彩繪、安裝鏡片以及鬃鬚,即完成紅獅頭。

麻豆紀安宮金獅陣擁有獨特地方特色,作為謝厝寮專屬陣頭,積極參與麻豆和西港刈香活動,扮演著「麻豆香」和「西港香」的開路先鋒角色。該陣頭的獅頭保持傳統風格,不進行火化,並且每科獅頭皆為全新製作,同時保留舊獅頭,呈現獨特的特殊性。此外,麻豆紀安宮金獅陣每三年出陣一次,展現濃厚的民俗性和儀式性。在歷史、文物和技藝方面,它都符合指定基準和相關要件,彰顯其珍貴的文化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3

王藝明布袋戲團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屬於南管派的其中一支戲團。在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中,不同地區形成了南管、北管和潮調三大派流,而王藝明布袋戲團則深耕於南管派的傳統,為台灣南部地區的布袋戲愛好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戲劇體驗。團長王藝明是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弟子,承襲了師傅的技藝與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該團的表演風格獨特,王藝明在演出中扮演所有角色的對白與念白,成為戲中的掛牌主演者,展現了他的演技和才華。不僅如此,王藝明布袋戲團的演出場地也別具特色,他們的戲棚在正面一側開有一個洞口,王藝明常常站在洞內進行口白演出,這種演出方式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2023-11-10

清代時先民從唐山渡海來台,濱海的福興、埔鹽兩鄉因位處風頭水尾,載拓荒的艱辛歲月,水利設施不善,到春耕時期,各庄農民常為了爭奪灌溉水源,發生械鬥事件。在鹿港郊區的北方、東方、南方有三個聯庄的組織,分別為頂十二庄(今海埔厝、洋仔厝等村莊)、中十二庄(即許厝埔一帶)及廈十二庄(今埔鹽、福興鄉一帶)。早年,此三個聯庄組織均至鹿港天后宮恭請媽祖,迎接媽祖到村莊內繞境祈福,目前「廈十二庄」每年仍至天后宮迎媽祖。

2023-11-14

柳營舊稱「查畝營」,傳說早期於庄東「三角堀」有民宅13戶,奉祀「代天巡狩 遊王」香爐,至清中葉庄頭擴大為三甲內(三角堀、東甲、中甲),每3年一科憑神示選任爐主。1915年臺灣總督府祠廟臺帳記載,本地每3年一次舉行代天巡狩祭典,1933年臺南州祠廟名鑑亦載,查畝營庄之「代天巡狩遊王會」創立於1856年(清咸豐6年),證實民俗已存在百年以上。早先「遊王公」無固定廟宇、無雕神尊,僅以「一座香爐、一座王令」,輪祀於信徒宅第,至1968年(民國57年)始因神示擇地建廟,稱「代天院」,並確立13庄頭20聚落(跨越柳營、新營、鹽水、六甲)之境域。本民俗為大臺南地區少見內陸型王醮,表現急水溪流域中游之地方特色,居民高度參與,迄今已成地方信仰文化之重要環節,具不可取代之重要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