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後場音樂保存者

臺中市南區

布袋戲後場音樂-朱南星

布袋戲後場音樂-朱南星

臺中市南區

布袋戲後場音樂保存者

布袋戲後場音樂-朱南星

2023-11-07

 朱南星,布袋戲資深後場藝師,民國二十三年生於南投。朱南星自十二歲起開始接觸學習北管子弟曲,師事徐火爐,自此之後,一路擔任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劇後場鼓佬超過七十年。近年多以傳習工作為主,雖年事已高仍積極指導藝生,傳授後場技藝。

朱南星的布袋戲後場音樂結合了南管、北管、歌仔、國樂等多樣性元素,這種結合不僅呈現了豐富多樣的戲曲音樂特色,也是布袋戲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的音樂組合具有傳統戲曲音樂的藝術價值。朱南星的布袋戲後場音樂承襲了傳統地方音樂的特色,特別是在五○年代時曾盛極一時,展現出臺灣本土戲曲音樂的流派特色。這種特色使其在時代和流派上具有獨特性。朱南星的音樂作品因應時代的變遷,結合其他樂種,充分展現了地域性特色,並且反映了閩南族群的審美觀。他的音樂作品承載了當地文化和傳統,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和族群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0-12

七夕乞巧原是傳統社會的民俗活動,具有古昔生活傳承的價值意義,在臺南市七夕夜晚拜七娘媽生仍存在社會生活中,後轉換成為做十六歲的科儀,更是臺南在全臺灣至今唯一保留的成年禮。

2023-11-06

莊萬枝,生於昭和11年(1936),馬公東衛人。民國38年(1949)曾隨舅舅學習拳頭功夫。 東衛於清朝時期武館盛行,自然發展出獅陣,涼傘技藝雖不像獅陣那樣熱鬧,卻需紮實武術基礎。涼傘為神物,不能隨意放置或不尊重,更不得作為武器使用。多數拳頭師拿起涼傘,從原本的遮蔽及開路用途衍化出特殊技藝,套路常為廟宇之有形元素、道士步或為拳頭步。涼傘套路皆無圖形,師傅僅動作示範,言語傳授。

2023-11-14

十八庄範圍在清治時期分屬藍興堡與貓羅堡。日治時期則歸大屯郡烏日庄、大里庄、大平庄、霧峰庄等管轄地區。相傳清道光年間大屯十八庄遭逢「烏龜病」病蟲害肆虐,居民共議迎請中部地區各宮廟媽祖聯合出巡壓制病蟲害,媽祖所到之處即天降大雨,使蟲害消退,遂形成每年固定迎請媽祖前來巡視禳災祈福的民俗活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