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傳達愛與和平

高雄市前鎮區

十全腔

十全腔

高雄市前鎮區

用音樂傳達愛與和平

十全腔

2023-11-06


『臺灣十全腔聖樂團』起源於台灣光復後在高雄市成立的第一個聖樂團體──『至誠聖堂暨率性佛堂聖樂團』。樂團的創辦人兼團長李添貴藝師是該團的第一代聖樂生,他於1993年榮獲教育部薪傳獎後,成立了『李添貴薪傳樂團』。之後於2004年,樂團再度轉型為現在的『臺灣十全腔聖樂團』,並持續在高雄地區推動聖樂的薪傳工作。

自2004年成立以來,樂團積極參與各項文化活動,包括承辦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聖樂推廣及傳習計畫」,並參與高雄大學莿桐藝術季、苗栗縣政府舉辦的苗栗之冬民族音樂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戲劇館等地的演出。此外,樂團也在2005年赴中國大陸福建省漳州市文昌宮與當地的南詞古樂隊進行交流演出,受到當地媒體大幅報導。

近年來,樂團持續在高雄地區傳承聖樂文化,並致力於拓展地方鸞堂寺廟的聖樂演奏團隊,為高雄市傳統聖樂的發展貢獻心力。樂團的努力使得聖樂得以在當地繼續繁榮發展,並為台灣的宗教音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關文章

2023-11-10

臺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於清朝乾隆初年,墾民為求渡臺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隨行,行經樂成宮現址時因神靈顯異,於是將神祇暫奉於此,直到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廟。後歷經多次改建,日治時期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正殿完成後,信眾曾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臺中市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擴建後殿,始成今日規模。著名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相傳為清道光初年間,當地稻作病蟲害嚴重,今日臺中市大里、烏日、太平、霧峰等區十八庄農民,恭迎「旱溪媽」前往遶境賜福,遶境活動流傳至今,成為全臺遶境時間最久宗教活動。每年遶境固定於農曆3月1日起駕出發,22日返回樂成宮,遶境路程固定,23日媽祖聖誕當天信眾齊為神明祝壽,民國97年(公元2008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登錄為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2023-11-10

竹南端午節祭江,為級距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此儀式相傳自康熙末業設中港塘以來每年舉行,因為中港溪口是當時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屢屢發生行人渡溪溺水而死的慘劇,且有上游漂來的屍體。另外,昭和十八年(1943年)2月19日,乘渡船參觀大鯨魚的民眾在港中因翻船造成32人罹難,之後一併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言:「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因此「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也是台灣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

2023-11-13

明末清初,自福建遷徙來台之李、陳、謝、劉姓人氏定居在松柏嶺,並奉祀隨身攜帶的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香火,後因族人遷徙他處,香火遺留住宅之中,附近居民延續祭祀,之後自寮中請出,遂捐資改建小祠奉祀。地方傳言,約在乾隆10年(1745)時,北極玄天上帝化身白鬚老翁,至鹿港某雕塑店訂塑玄天上帝神像(即現奉祀之大上帝、二上帝、三上帝神像)並指定型態寸法。後通知松柏坑人士迎回祭祀,在眾人商議之下,擴建為廟宇,並按乩童指示,命名為「受天宮」。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