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細品味

新竹縣竹東鎮

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

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

新竹縣竹東鎮

戲細品味

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

2023-11-03


在臺灣的客家戲曲傳統中,客家採茶戲分為大戲(客家採茶戲)和小戲(客家三腳採茶戲)。小戲以九腔十八調講述《張三郎賣茶》的主題,角色包括張三郎(茶郎)的丑角、大嫂(張三郎的妻子)的旦角、以及三妹(張三郎的妹妹)的旦角,因此被稱作三腳戲。這種演出形式簡潔經濟,內容貼近客家常民生活,反映了採茶和賣茶的生活寫照。

客家三腳採茶戲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明末贛南的採茶戲,並在清末民初由何阿文(1858-1921)自廣東引進至臺灣,建立其脈絡體系。在清末民初時期,三腳採茶戲在臺灣民間達到鼎盛,主要以露天的「落地掃」形式演出。然而,在日治時期,三腳採茶戲逐漸吸收其他劇種的影響,演出形式朝商業化方向發展。在光復後,由於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三腳採茶戲逐漸被認可為客家戲曲的代表劇種。

在這樣的背景下,「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成立於民國八十八年,以新竹縣竹東員山二重社區為基地,致力於保存和發揚客家三腳採茶戲。該團體的團長徐進堯和現任團長王春田不斷學習和創新劇本,使得這一傳統表演藝術得以繼續流傳。他們的努力不僅有助於保存客家戲曲文化,還為臺灣的傳統表演藝術增添了新的元素,深具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相關文章

2023-11-07

踏涼傘技藝原為廟會迎神儀式中,主客迎答互會或入宮安座前之表演,高雄地區涼傘逐漸於民俗脫出,具獨立表演形式及特殊藝術。呂柏達先生受澎湖縣踏涼傘保存者莊萬枝啟蒙及呂隱臥老師傳授武術及涼傘技巧,結合傳統禮節精神,發展個人及高雄在地特色,具時代及流派特色。

2023-11-14

新化鎮大坑里「大坑尾」聖母壇為300多年前居民所共同奉祀,當時只有16戶,居民於是互相宣誓不可「退份」,除非絕嗣無後。 在困苦的年代,聖母壇每年慶典遶境都相當艱辛,幾乎每戶男丁都要出來幫忙。而念及庄社山路路途遙遠,因此,就有各家必須準備餐點給遶境的人員吃飽飯的習俗出現,此地稱為「食飯擔」。

2023-11-07

廖瓊枝二十一歲時轉入「龍霄鳳劇團」向陳秀鳳老師學習苦旦。二十四歲時,加入「汪思明廣播劇團」後,唱腔大為精進,並逐漸開始以出演苦旦的角色聞名。廖瓊枝女士是一位具有傳統藝術價值的歌仔戲表演藝術家。她的演出不僅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還具有教育性和娛樂性。廖女士一生致力於歌仔戲的表演,並且不斷研究,使得她的身段和唱腔方面都不斷精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台灣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代表者。她的唱腔和身段皆具有名家風範,曾被教育部選為民族藝師,為歌仔戲藝術的代表性保存者。廖女士一生致力於歌仔戲的教學和傳承,並且成立基金會推動歌仔戲藝術,貢獻良多。她的身段和唱腔融合了各種劇種,展現出深厚的傳統藝術素養,被譽為當今台灣的第一苦旦。除了在藝術方面的成就外,廖女士還深具傳統理念,著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具有傳統藝術保存的理念和實踐。因此,她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登錄標準,是具有高度價值的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