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會散的亂彈戲

臺中市北屯區

亂彈戲-潘玉嬌

亂彈戲-潘玉嬌

臺中市北屯區

一場不會散的亂彈戲

亂彈戲-潘玉嬌

2023-11-03

潘玉嬌出身於戲曲世家,家學淵源深厚,通曉西皮和福路,並且在生旦表演方面傑出。這種家學背景為她提供了扎實的戲曲技藝基礎。潘玉嬌的技藝主要傳承自中部職業內行班傳統,同時她還承襲了家族的北管技藝。她保留了亂彈劇目160齣的表演技藝,這在當今的亂彈戲界中顯得非常珍貴。潘玉嬌是臺灣戰後第一代亂彈童伶,出身苗栗後龍東社班,代表了臺灣職業亂彈班界中的特殊流派。她的表演風格具有區域性代表性,彰顯了臺灣地方戲曲的多樣性。

潘玉嬌不僅在表演方面傑出,還長期從事亂彈戲曲的教學和表演工作。她的「亂彈嬌」之美譽以及民族藝術薪傳獎的肯定表明了她在戲曲界的卓越貢獻。

相關文章

2023-10-12

七夕乞巧原是傳統社會的民俗活動,具有古昔生活傳承的價值意義,在臺南市七夕夜晚拜七娘媽生仍存在社會生活中,後轉換成為做十六歲的科儀,更是臺南在全臺灣至今唯一保留的成年禮。

2023-11-07

周洪明雪受有嚴謹的歌仔戲訓練,師承蔣武童、官漢樓、潘文煥、王泗海等海派京劇名伶,又受金枝、洪月燕、林天成等戲曲藝人調教,奠定文武全才的工底與唱腔,為1960年代知名小生。唱起乞丐調、江湖調、南音、四空仔等聲音飽滿,對戲能說、能唱、能演、能導,身段優美,唱曲動聽。

2023-11-14

「國姓公」本為鄭姓子孫的祖先神「老祖公」,後來轉化為地方神的原因,據學者研究,認為國姓公五房輪祀辦法,在交通不便的古時候,旅途遙遠的過股,必須循「旱路走」,動用的人力、物力,常造成輪值房無法負擔,而必須求助於居住地的「頭人」,而有「頭人會議」出現,於是過股迎神賽會,就逐漸成為地方事務。「國姓公」為鄭氏後裔及地方民眾爭相供奉的原因,有一傳說:相傳鄭成功過世後,孫鄭克塽撿其骨骸回中國南安埋葬時,遺漏一節手指骨頭在台灣,為其子孫拾得,置於「國姓公」神像內,即為目前五房股輪流迎請的這尊神像,所以特別「靈感」。因兄弟分居時議定,大家的「老祖公」國姓公,由五房輪流迎請鎮宅奉祀,並定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為國姓公過股的日子。所以定這一天,乃民間認為正月十五日慶元宵還算小過年,過年時習慣上將奉祀的神明留在家中,小過年之後再送神比較恰當。 明治36年(1903年)五房所在地崙背鄉大有保正蔡義及全庄庄民,向國姓公聖駕懇求歸由全庄迎請敬拜得准,國姓公的過股與祭祀,在形式上遂成為地方聚落活動。直到民國三十六年由於五房大有股丁文生奔走,說服其他各股人士,舉行第一次五股開台尊王過股籌備會,通過五股共同遵守的規定,才確立「國姓公」為五股各聚落民眾的共同神明,過股活動為五股各聚落地方的共同事務。從此國姓公不再單純是鄭氏子孫所祭拜的「老祖公」而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