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聲舞陣獻獅蹤

臺北市大同區

獅陣-臺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

獅陣-臺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

臺北市大同區

穀聲舞陣獻獅蹤

獅陣-臺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

2023-11-02

大龍峒金獅團成立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台灣最古老的獅團之一,也被尊稱為老獅祖。這個獅團以其傳統的表演方式和獨特的特色而著稱。

首先,大龍峒金獅在表演時展現出優美的動作,包括咬蝨、沉睡、開口、搔癢、翻滾、踏七星、開四門等等,每個動作都栩栩如生,套路完備,充分展現了其藝術性。這些表演動作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被認可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

其次,大龍峒金獅的舞動方式被俗稱為「頂路獅」,這種獅舞在表演時始終保持著獅頭向上的姿勢,不低頭向下。這種獨特的舞動方式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特殊性標準,使得大龍峒金獅在眾多獅團中顯得獨具特色。

最後,大龍峒金獅團的歷史悠久,成立已有兩百多年,被譽為台灣最早成立的獅團,也是老獅祖。這個獅團的獅頭設計獨特,沒有耳朵,這種特殊的造型極具地方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地方性標準。

總的來看,大龍峒金獅團以其優美的表演、特殊的舞動方式和悠久的歷史,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還具有特殊性和地方性,堪稱台灣獅舞文化的瑰寶。

相關文章

2023-11-14

嘉慶十四年(1809年),海盜蔡牽入侵淡水,騷擾北臺。蘆洲勇士、壯丁前往支援征戰,協助淡水泉州人,未料鄰近的漳州人引兵犯境,又引發了漳泉械鬥,蘆洲父老遂求助國姓爺庇佑,才得以化解危機。蘆洲地區居民感念國姓爺,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開始三年一醮祭祀,初以國姓爺畫像為祭拜對象,於田仔尾李宅等地祭祀;同治元年(1862年)湧蓮寺建立,大正八年(1919年)地方人士倡議於湧蓮寺後殿興建懋德宮,主祀國姓爺,從此由湧蓮寺統籌辦理此一地方重大醮典。因為這一起偶然的歷史事件,開啟了蘆洲居民一百八十多年來對國姓爺三年一醮的建醮祭祀,從清末蘆洲即曾舉行國姓醮,並形成傳統。

2023-11-14

溯自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水難及移民遷移北港溪南岸後,為感念水災罹難的民眾及祈求往後生活能夠安穩,持續每年農曆7月持續由六庄十一角頭輪流主辦,以港口宮為中心,舉辦露天夜普、搭建孤棚方式與頭城及安平孤棚不同,為表恭敬不能直接擺放地面,但須傾聽民眾心聲,故高度架設約為半人高,為雲嘉南一帶少見,具地方文化與生活特色,民眾高度認同、熱心參與。

2023-11-07

150多年歷史的北港金聲順開路鼓,在李春生推動下成立「金聲順古樂協會」。他自幼跟隨父親李淵學習北管,精通各項北管樂器,逢年過節的時候,開路鼓就是打陣頭的隊伍,驕傲地走在隊伍的前端,用喧天的鑼鼓聲向鄉親們宣告神明駕到。 由於皆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使得樂曲容易隨著前輩的黎氏兒佚失,因此李春生肩負起數百首樂曲的傳承,除了只到北管樂團外,更是偕同政府拍攝紀錄片,保存了相關影像及記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