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聲舞陣獻獅蹤

臺北市大同區

獅陣-臺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

獅陣-臺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

臺北市大同區

穀聲舞陣獻獅蹤

獅陣-臺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

2023-11-02

大龍峒金獅團成立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台灣最古老的獅團之一,也被尊稱為老獅祖。這個獅團以其傳統的表演方式和獨特的特色而著稱。

首先,大龍峒金獅在表演時展現出優美的動作,包括咬蝨、沉睡、開口、搔癢、翻滾、踏七星、開四門等等,每個動作都栩栩如生,套路完備,充分展現了其藝術性。這些表演動作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被認可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

其次,大龍峒金獅的舞動方式被俗稱為「頂路獅」,這種獅舞在表演時始終保持著獅頭向上的姿勢,不低頭向下。這種獨特的舞動方式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特殊性標準,使得大龍峒金獅在眾多獅團中顯得獨具特色。

最後,大龍峒金獅團的歷史悠久,成立已有兩百多年,被譽為台灣最早成立的獅團,也是老獅祖。這個獅團的獅頭設計獨特,沒有耳朵,這種特殊的造型極具地方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地方性標準。

總的來看,大龍峒金獅團以其優美的表演、特殊的舞動方式和悠久的歷史,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還具有特殊性和地方性,堪稱台灣獅舞文化的瑰寶。

相關文章

2023-11-10

「梧棲走大轎」和一般民俗活動不同,只在媽祖遶境或進香活動時,各個廟宇回來競跑進廟的儀式;在臺灣地區相當少見,也作為各宮廟競爭的活動。「走大轎」儀式最早的發展區域是梧棲老街區,後來逐漸形成整個梧棲區的祭典儀式,但由於是依附在神明遶境或進香的活動之中,每次走大轎的規模與時間無固定的模式,但此項儀式為全國唯一,具有其特殊性。而早期梧棲街區廟宇扛大轎並無所謂的「踏腳步」,主要就是以走大轎來進行,所謂的走大轎,就是由扛轎子的人,將轎子扛起,然後急速往前奔跑,在廟前或對方轎子前,所有扛轎者向後轉180度,再衝回起步處,有時一組人連續跑了數趟,有時會更換扛轎者,然後繼續奔跑,直到大家願意停止。

2023-11-02

陳剩女士在歌仔戲小生藝術方面具有非常高的造詣,她的唱、念、身段以及對角色的理解都表現得非常細膩和獨到,展現出深厚的藝術見解和體會,可供後學學習借鑒。

2023-11-13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民對土地的崇拜。《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因土地孕育萬物、生長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中國的土地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先民祭拜天神,後來也進行祭拜地神的活動,但以「社」稱之。《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指出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而在《周禮》、《禮記》中都認為「后土,即社神也。」。由此可見,土地之神即社神,亦即后土。而先民將土地視為有神靈的。 由於土地遼闊無法遍祭,需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故土地之神遍布各地。『土地神』原為自然崇拜,後卻轉化為人格神。在《禮記‧祭法》中提出:「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外。《淮南子‧氾論》「禹勞力天下,而死為社」高誘注:託祀於后土之神。說明后土為共工之子句龍,或為大禹。此皆為自然崇拜人格化的結果。 關於土地神的由人轉化而來的傳說眾多。在台灣較普遍流傳之傳說有二。一說土地公原名張福德,其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福德正神」。二說周朝上大夫家中有家僕張福德,護衛主人之千金尋父,卻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爾後土地公廟又稱福德廟、福德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