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之活化石

宜蘭縣宜蘭市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宜蘭縣宜蘭市

歌仔戲之活化石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2023-11-02

「壯三新涼樂團」作為宜蘭縣內唯一從事老歌仔薪傳的民間團體,一直以來致力於保存和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的演出不僅具有高度藝術價值,更是對當地傳統歌仔戲的生動演繹,使得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得以繼續繁榮。

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壯三新涼樂團」的本地歌仔戲在宜蘭縣被認定具有保存、研究價值,因此經過審查登錄,成為本縣傳統藝術的一部分。這項登錄不僅是對「壯三新涼樂團」的肯定,也是對宜蘭縣歌仔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承諾,使得這門古老藝術能夠在當代得以延續,繼而流傳下去,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文化資產。

歌仔戲的形成是由福建漳州的民間歌謠–「歌仔」,流傳到蘭陽平原結合「車鼓小戲」的身段發展而成。「歌仔」原本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流傳於漳州地區。「車鼓戲」則屬於歌舞小戲,民間俗稱「車鼓弄」,亦盛行於福建民間,隨著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曲調與車鼓小戲也傳入台灣。當時泉州移民聚集的台南、鹿港、艋舺等地區,是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在宜蘭地區,則多屬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民間所流傳的歌仔就在宜蘭結合車鼓小戲形成所謂的「本地歌仔」。 本地歌仔最初只有作場清唱形式,而後加上腳色扮演和身段動作,形成只具有戲劇雛型的歌舞小戲,後來本地歌仔又融合台灣各種表演藝術的精華,逐漸發展成完整的歌仔戲。 本地歌仔是歌仔戲的雛型,以「落地掃」型態演出,屬於歌舞小戲演出形式,從落地掃演出型態可以瞭解歌仔戲最原始的樣貌,藉以追溯歌仔戲的演變過程。 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於蘭陽平原,但「本地歌仔」子弟聚集在公園內「滾歌仔」的景象已不復見。2006年兩位薪傳獎得主陳旺欉及林爐香藝師相繼過世,本地歌仔傳承前景堪憂。

相關文章

2023-11-14

安平城隍廟創設於清乾隆年間,為安平四大公廟之一,每年七月的城隍廟公普皆由各角頭廟輪流擔任主普,俟公普完畢,其餘角頭廟始進行私普,當地自古即有「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之俗諺,民俗傳承迄今,至少已一百多年,安平由原先之六角頭增為十角頭,各角頭廟輪流擔任城隍廟公普的模式仍持續而未中斷,普度前之放水燈、山燈、走赦馬、牽水車藏 等儀式內涵豐富,深具在地脈絡。

2023-11-08

戴志蘭是一位京劇名伶,她不僅深得京劇的精髓,舞台功夫深厚,藝術造詣高超。她的表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藝術性。戴女士的蹻功技藝非常了得,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獨特風格,並且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肯定。然而,這種特殊技藝逐漸失傳,使得她的藝術風格更顯珍貴。她的表演具有特殊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目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特殊性。

2023-11-13

台灣原住民族中至今仍保有傳統製陶技術者,僅存阿美族與雅美族。在與漢人大量交易日常生活器皿之前,陶器在阿美族人日常生活中廣泛的被使用。依器皿的用途分類,包括水壺、飯鍋、飯碗、陶甗、酒杯、酒瓶、祭器等。由於陶土的地理分佈,東海岸的阿美族社會形成了太巴塱、豐濱部落等製陶中心。在鐵鋁鍋不易取得的年代,豐濱部落每年於五月集體製陶一次,幾乎每戶有一位婦女,每人製作二、三十個不等,以供自用。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