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如人生一手掌握的道理

嘉義市東區

布袋戲/掌中戲-長義閣掌中劇團

布袋戲/掌中戲-長義閣掌中劇團

嘉義市東區

戲如人生一手掌握的道理

布袋戲/掌中戲-長義閣掌中劇團

2023-11-02

長義閣掌中劇團是嘉義市的布袋戲團,其脈絡傳承可以追溯至130多年前。早期,嘉義市的布袋戲主要承傳自兩位名師,分別為本身為嘉義人的薛日成所成立的《日成軒》,以及來自台北的外江派許精忠所成立的《假成真》。這兩位老前輩各自擅長不同類型的戲劇,許精忠擅演歷史戲和公案戲,而薛日成則擅演民間故事與愛情戲。他們開創了嘉義布袋戲的源流,成為嘉義市布袋戲團的主要脈絡。

長義閣的創始人黃坤木於民國26年拜許精忠為師,而後黃坤木的次子黃俊信於民國47年拜薛日成為師。雖然黃坤木與黃俊信是父子關係,但在師承體系上,他們被視為同輩,歸屬於許精忠的門派。然而,在劇本傳承方面,長義閣仍然擁有兩位前輩的作品,並且這些作品至今仍然保存完整。這種特殊的傳承背景使得長義閣在布袋戲界具有獨特的地位,並且延續著嘉義市布袋戲的豐厚歷史傳統。

布袋戲大致在清代中期由大陸漳、泉二州傳入臺灣,表演型態以後場音樂分為北管、潮調及南管。日治時期1920年代在臺灣各地相繼發展的藝師有臺北「楚陽臺」許金水、「小西園」許天扶、「亦宛然」李天祿、南部「五州園」黃海岱等,極盛時期各地優秀藝師逐漸傳衍學生。 嘉義市長義閣的創始人黃坤木於1937年(昭和12年)拜外江派「假成真」布袋戲團許精忠為師,1945年「義和軒」北管團與「長義堂」武館成員共組「長義軒」布袋戲班,大約兩年後解散。黃坤木於1947年再自組「長義閣」。1954年左右,黃坤木將戲班事務交由繼子童枝民打理。而後黃坤木次子黃俊信於1958年拜「日成軒」布袋戲團薛日成為師,戲班便改由黃俊信掌理。1961年童枝民另立「長興閣」 ,1970年兒子黃俊信再立「黃俊信木偶藝術劇團」 。1982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二代團長黃俊信號召嘉義地區的劇團,成立「南北戲劇祖師會」,讓臺灣的布袋戲劇團有一個技藝的交流平台。目前的成員來自臺灣各地,參與的劇團超過70團。1993年黃坤木過世後,由孫子黃錦章在1997年重新立案「長義閣」並擔任團長。自此以「黃俊信木偶藝術劇團」及「長義閣」兩團名號立基嘉義,拓展民戲。2001年第三代團長黃錦章跨越各門派區別,結合了洲派與界派再成立「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亦是長義閣的子團。目前有五個劇團合作技藝、創作、舞臺交流,創作新的演出模式。自2005年起獲選嘉義縣市演藝團隊至今,也是嘉義縣市唯一提供劇團交流平臺的團隊。2007年至2010年長義閣結合慶和軒北管團,進行不同領域的跨界演出,獲得熱烈的迴響。亦是嘉義地區積極參予推動跨界演出的團隊之一 。

相關文章

2023-11-14

邵族的行政地位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有時為「生蕃」,有時為「熟蕃」,有時卻又被稱「化蕃」。學術上,早期的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1930)小川尚義(1944)都還把邵族歸在平埔族中。到了民國時期,官方將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賽夏族等九族,邵族人雖具有平地原住民身分,卻不被規劃為一族。民國六十一年出版的《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邵族篇中說:「邵族在民族學上之所屬……以往數十年間,或被認為阿里山曹族之一支,或與布農族較密切,並無定論。」邵族歸屬的爭議,一直到民國九十年有了明確的界定,成為原住民第十族。 清代水沙連六社之中,田頭(tafwale)、水裡(kankwan)、貓蘭(katafatu)、沈鹿(pawan)四社皆屬於邵族,分別居住在今南投縣魚池鄉境內 。日人在1919 年(大正八年)八月,開始興建日月潭發電廠,並因而淹沒了邵族人居住的村社。為了安頓邵族人,於1934年(昭和九年)將他們移居到卜吉社(今日月村),每祭只剩日月村一丁口分配兩分地以維持生計。現今邵族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與水里鄉頂崁村為主,目前居民以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較多數,祖靈有定期舉行。水汴頭聚落有一以「卜米籮」的傳統民俗,聚落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占卜方式來問來年農事收成好壞,村民亦依照問卜結果來從事農耕,從過往迄今至少已有百年之久,從未間斷。然此民俗的起源與時間已不可考,據傳與觀音佛祖信仰有關。

2023-11-02

「閩南第一樂團」具備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南管音樂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有代表性。樂團成員具備傳習南管音樂的能力和意願,在文化脈絡下被認為是合適的保存者。南管音樂是古老的樂曲,主要流傳於泉州地區,隨著移民帶來台灣,在基隆南管主要因泉州同鄉漸成聚落組成,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和流派特色。根據《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2、3款的法令依據,「閩南第一樂團」被認定為傳統藝術的保存者。

2023-11-08

在早期的台灣,移民社會中存在著不同的地域、語言和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社群劃分。芎林地區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多個以地緣或姓氏為主的散村聚落,客家獅團體多由具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或宗族社會所組成。在土地拓墾和資源競爭的環境下,家族和宗族成員團結起來,學習武術,保衛家園。客家獅藉著武術的核心精神,結合了舞獅文化,漸漸發展成為獨特的「客家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