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

嘉義市西區

毫芒雕刻

毫芒雕刻

嘉義市西區

傳統工藝

毫芒雕刻

2023-09-18


「毫芒雕刻」又稱「微雕」,是在細小的材質上,如米粒、貝殼、象牙、龜殼、珊瑚、鱗片等材質上,雕刻出微細肉眼難以辨識的文字或圖案,故有:「芥子中藏大千世界,芒雕中見千古絕技」的說法。


中國發現最早的毫芒雕刻,見於殷墟中刻於龜殼的甲骨文。當時龜殼上以極小字體記載藥方、占卜和帳目等資料;戰國時代則發現在寬僅0.9cm、長15cm的竹簡上寫了20多個字,可說是東方微書文化的先驅。到了宋朝,毫芒雕刻才開始走向藝術創作,工匠以玉石、果殼、牛骨、象牙為材質,雕刻人物、動物、山水景物等,成為文人雅士收藏把玩的藝術品。明清時期,毫芒工藝臻至顛峰。





根據記載,明人王叔遠的「核舟記」,在4cm長、2cm多高的核桃上雕作一艘船,船上乘客神態生動、衣著細緻,船體架構巨細靡遺,船底還刻有蘇軾的《赤壁賦》,製作之精巧可見一斑。


之後清乾隆皇帝的工匠陳祖章也仿作一枚《橄欖核舟》,現收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毫芒雕刻」技藝保存者蕭武龍1948年出生於嘉義市。1980年受臺灣毫芒雕刻名家樓永譽老師啟蒙,1989年師事李奇茂、歐豪年教授習畫,1993年受蘇俊夫老師親授交趾陶釉藥。同年成立蕭武龍交趾陶工作室,蕭武龍為國內少數的芒雕專家,投入毫芒雕刻數十年,作品曾榮獲全省美展工藝部優選、民族工藝雕刻類三等獎及傳統工藝獎等 。

相關文章

2023-11-08

葉經義師累積五十年的木雕技藝的經驗,青壯年作品不僅承襲了泉州蘇水欽派的精髓,中年後因施作日本寺廟雕刻,融合了日式風格,使其作品具有婉秀的風貌。晚年以創作型題材為主,不論人物或走獸之神韻與動態,均超越了其個人寺廟雕刻的水準,也為泉州蘇派的木雕再創新的高峰。其作品有匠藝而無匠氣,值得推薦登錄為藝師行列。

2023-11-10

葉佳水先生精通武獅演出之套路及儀禮動作而能延伸製作獅頭、五色獅被及三才、獅婆、大頭佛系列,對於獅頭製作的傳統工序、工料、工法等知識技藝有相當完整的理解,於製作獅頭上仍秉持著傳統土塑、紙糊等手路,同時在符合傳統式樣之上進行材料輕量等改良研發,其技藝及文化表現皆符合認定基準。葉佳水先生成立武德堂聚英武館,開館授徒,其子傳承其技術,而後續也有徒孫傳承獅頭製作,並長年在桃園市內中小學推廣教學,葉佳水先生對該項傳統工藝傳習具高度意願。葉佳水的獅頭製作技藝延續傳統施作的原則,嚴守武獅之儀禮禁忌、尺度與風俗信仰,同時也適度融合當地的文化符號及舞獅操作需求等考量,為文化脈絡下合宜的保存者人選。

2023-11-08

王永川,國校畢業後,父親王西海是從事頂下桌的木工師父,在其耳濡目染之下,看著前人的作品,靠著自己的分析揣摩,不斷的研究開發,竟也無師亦通自己闖出一片天地,從事神轎製作已有57年的歷史,作品散見全國各地,以臺南市最多。目前在臺南市從事大多神轎製作傳統工藝的師傅,皆是從王永川大轎學藝成功,自行創業,是永川伯感覺最欣慰的事。 對於作品期創造題材多自己決定,在工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則是設計圖的繪製,至於雕刻則是待設計圖一擬出,將影印圖稿貼在木材上,照樣雕刻即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