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澎湖縣

2023-11-08

鄭玉鑛是澎湖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木雕師傅,他傳承自家族的木雕技藝,主要以雕刻佛像為主。在澎湖,由於宮廟眾多,各廟的需求各有不同,有大型造型的神像,也有小型的陪祀神和分身神。而在民宅和漁船上供奉的神像大小差別不大,而且由於各村里供奉的主神不同,加上正殿、二帝(王/媽)、三帝(王/媽)等的區分,使得澎湖地區的宗教信仰具有多樣性。

2023-11-08

黃友謙,號銅陵叟,生於1932年1月1日,出生在台灣澎湖縣東島(銅山),是彩繪師傅黃文華的長子。在光復後,他隨父親在馬公東甲北極殿學習木雕鑿花與油漆工藝。他於16歲時開始學習彩繪,在1950年代初期,正式加入寺廟彩繪工作,並參與了林投鳳凰殿等工程,這是他最早的彩繪作品。後來,他也在澎湖地區從事廣告看板和廟宇彩畫的工作。

2023-11-06

莊萬枝,生於昭和11年(1936),馬公東衛人。民國38年(1949)曾隨舅舅學習拳頭功夫。 東衛於清朝時期武館盛行,自然發展出獅陣,涼傘技藝雖不像獅陣那樣熱鬧,卻需紮實武術基礎。涼傘為神物,不能隨意放置或不尊重,更不得作為武器使用。多數拳頭師拿起涼傘,從原本的遮蔽及開路用途衍化出特殊技藝,套路常為廟宇之有形元素、道士步或為拳頭步。涼傘套路皆無圖形,師傅僅動作示範,言語傳授。

2023-10-13

當先民開拓澎湖之際,道教亦隨之傳入。澎湖縣廟宇法師派別有普庵派、閭山派、疑似摩尼派三派,小法與乩童均為廟宇最基本且最密切的神職人員,小法祭祀科儀為宮廟各種神明慶典、廟會表演重要儀式,為本縣民間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2023-10-13

澎湖地區的傳統蒙面習俗為適應澎湖特殊天候條件而形成的,澎湖地區特有的傳統衣飾。地處亞熱帶的澎湖群島,夏天有驕陽如炙,冬天有鹹風肆虐,婦女長年在潮間帶捕魚及在田野裡耕作,臉、眼、髮、膚很容易受到鹹風烈日的傷害,因此出門勞動時皆習慣以毛巾以及約3台尺見方的布巾將整個頭臉包裹起來(只露出眼睛),以防被灼傷。因蒙面者多為女性,故有「蒙面女郎」的別稱,但亦有極少部分的男性作蒙面裝束。近年來因為社會型態轉變,年輕一輩多不再從事農漁生產,以致蒙面的習俗已逐漸式微,但澎湖傳統蒙面的包覆法仍具相當的特色。

2023-10-12

廟宇歷史久遠,傳承年代與創建過程完整清晰,為已故著名大木匠師葉根壯之作品,為其少數尚存之木構與RC混構的廟宇建築,見證了澎湖清末至日治時期廟宇建築的變遷歷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