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民俗節慶

2023-11-05

「170週年大稻埕老街文化節-國際遊藝踩街」將是一場熱鬧非凡的盛事。參與者將包括大龍峒金獅團、竹塹北管藝術團、馬來西亞檳城大旗鼓,以及熱愛文化的民眾們。這次活動旨在展現台灣大稻埕老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並與國際間的遊藝踩街團隊共同分享舞獅、北管、大旗鼓等經典表演,呈現多元且精彩的表演藝術。參與者將共同感受踩街的歡樂氛圍,共度一個熱情洋溢的活動日,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共同創造美好回憶。我们誠摯地邀請您參與這場歡樂的遊藝踩街活動,一同歡度這個慶祝大稻埕老街文化的特別時刻。

2023-11-04

「170週年大稻埕老街文化節-國際老街旅展」為慶祝台灣大稻埕老街的歷史悠久而精彩的盛事。此次展覽將聚焦於亞洲多個知名老街,包括台灣大稻埕、日本奈良、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中國福州三坊七巷以及韓國仁寺洞等。透過多媒體展示、視覺影像、文物展示等方式,展現這些老街的獨特魅力,探索其歷史、文化、建築、美食等豐富面向。這不僅是一場對於老街的探索之旅,也是一次跨國文化交流的契機。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參與這場獨特的旅展,一同感受老街文化的魅力,並深入了解亞洲各地的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精彩景象。

2023-11-03

我潮,我在大稻埕文化節
「170週年大稻埕老街文化節-國際大師論壇」是一場慶祝大稻埕老街歷史悠久的盛事。這個活動旨在紀念大稻埕老街的豐富過去,並與國際間的大師們分享文化交流。透過各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的深入討論,我們將探索大稻埕老街的獨特之處、其背後的歷史故事,以及它在文化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這是一個聚集藝術、歷史、文化與學術的環境,讓參與者有機會深入了解這個令人驚豔的古老街區,並體驗其獨特的魅力。我们邀請您加入我們,共同見證這個獨一無二的文化盛會,一同品味這個城市的瑰寶,感受其歷史的厚重與繽紛。

2023-10-19

賽夏族paSta'ay的歷史源自賽夏族一個「愛恨交織」的傳說。 相傳距今300多年前,賽夏族部落對岸山洞裡,住著一群身高不滿3尺(1公尺)的小矮人,賽夏族人稱之ta'ay (音譯: 達隘)或戲稱矮人。達隘身材雖矮小智慧卻很高,而且行動迅捷,他們經常教導賽夏族人農耕漁獵技術、治病方法,賽夏族人對他們心存感激,常請達隘喝酒同樂。在每年收成後,也會準備豐盛酒菜招待達隘。但達隘常在喝酒後調戲賽夏族婦女,甚至曾造成賽夏族婦女懷孕之事,導致賽夏族人心生不滿,亟思報復,但不敢輕舉妄動。在某次慶豐收歡樂之夜,達隘又調戲賽夏婦女,一位賽夏青年決心進行報復行動。

2023-10-13

竹圍福海宮主祀輔信王公,信眾們多以「王公祖」稱之,為大園、蘆竹濱海地區的信仰中心,當地人也習稱之為「大廟」,每年農曆三月初八為輔信王公聖誕,這日竹圍福海宮舉辦一系列聖誕祭典。民間信仰認為過火可以去除污穢達到潔淨,進而能增強神明的靈力,所以竹圍福海宮在輔信王公聖誕這日舉辦過火,採取燃燒紙錢的金火而非炭火,過火前要由輔信王公透過輦轎傳達神諭,輦轎由四人肩扛,扛轎人員不斷地旋轉,使扛轎人員的身體能離地飛起,所以稱為「飛輦」,是一種特殊的扛轎方式,信徒相信神明降駕才能使扛轎人員飛起,之後所有參與過火的輦轎、信徒通過燃燒的金紙火堆,竹圍福海宮每年舉行飛輦轎、過金火,年復一年,成為地方的重要民俗活動。

2023-10-13

大溪普濟堂原本鸞堂信仰中的扶鸞儀式約在昭和初年(1926)結束,普濟堂開始朝向公眾廟宇發展,並透過每年農曆6月24日的遶境儀式不斷擴張其影響力及信仰圈,成為大溪區及復興區重要的神明信仰,這項遶行範圍廣及兩個行政區域的神明遶庄儀式,更是全區每年最重要的宗教慶典活動。

2023-10-13

清末大陸居民移民到宜蘭時,因恐遭原住民出草,多求助於當地石聖爺廟所奉祀的石頭公保佑。當地民眾有感於石頭公相當靈驗,加以舊時人民有將較為體弱多病的小孩給神明當義子,希望神明保佑小孩順利長大的做法,於是開始有信徒將石頭公旁的石頭磨平並繫上紅線佩帶於小孩身上,希望藉以得到石頭公庇佑,孩童也因此得以順利長大,故而有「掛貫」儀式的出現。利澤簡因有水運之利,居民日增,形成街市,乃在1826(清道光6)年,決議在街上建廟,命名「永安宮」,成為溪南地區唯一座東朝西、背海面山的媽祖廟。

2023-10-13

利澤簡本為蘭陽平原溪南地區的主要河港,清嘉慶年間有福建船民隨船供奉湄洲媽祖廟的分靈神座,常保平安、並能顯靈,讓海水暴漲,使船隻順利進出,被利澤簡居民迎奉安置在港邊大榕樹下,結廬參拜。 利澤簡因有水運之利,居民日增,形成街市,乃在1826(清道光6)年,決議在街上建廟,命名「永安宮」,成為溪南地區唯一座東朝西、背海面山的媽祖廟。

2023-10-13

二結王公廟肇基於漢人拓墾蘭陽平原之初,其神名「古公三王」,乃中國福建漳浦湖西坑之地方神祇,為奉祀南宋末年抵抗蒙古犧牲的三位義士。清乾隆51年,先賢廖地捧奉古公三王本尊渡海來臺,奉祀於噶瑪蘭之濁水溪(今蘭陽溪)南畔的二結庄。

2023-10-13

二龍競渡,根據考証是由以前當地平埔族(噶瑪蘭人)所遺留的農暇娛樂活動演進而來,而噶瑪蘭人聚居淇武蘭港的考古紀錄,至少有300年以上,在漢人不斷移入的過程中,二龍競渡也加入漢人的傳說和信仰,如屈原給皇帝吃鹽的傳說與龍船公鎮壓水域等,村民依照祖先留下來的歷史故事、道德觀念,口耳相傳,再配合環境生活的需要,演變為一套村人自己的歷史邏輯和風俗習慣。
Scroll to Top